宋朝大业:步履维艰的范仲淹和软弱无能的宋仁宗

原标题:宋朝大业:步履维艰的范仲淹和软弱无能的宋仁宗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死去了,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改嫁了人家。

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在一座庙里居住、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每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苦学不辍。

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睁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头上,去除倦意,继续攻读。

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范仲淹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

入仕后,他关心民众疾苦,政绩显著,天圣初,任泰州兴化令,主持修筑捍海堰,世称“范公堤”。

范仲淹最初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谋求私利,就向仁宗大胆揭发。

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怀恨在心,诬陷范仲淹结交明党,挑拨君臣关系。

宋仁宗听信了吕夷简的话,贬谪范仲淹去了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防守边境。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屡立战功,宋仁宗觉得他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

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极为紧张。

宋仁宗就把范仲淹从陕西调回京城,任命他为副宰相。

范仲淹回到京城后,宋仁宗马上召见了他,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

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不可能一 下子都改掉,准备一步一步来。

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10条改革措施。

有励精图治之志的宋仁宗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

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在朝中引发了巨大的波澜,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见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纷纷抵制,散布谣言,攻击新政。

那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恶意诽谤,又诬陷他与一些人结党营私,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有那么多的人反对新政,就动摇起来。

范仲淹被逼得无法在京城立足,便主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批准了。

范仲淹刚走,宋仁宗就下令废止新政。

文学创作上,他亦提出不少新颖的观点,主张“应于风化”。

他传下来的诗词仅有6首,其中《渔家傲》突破了当时词限于男女、风月的界线而开创了新的词风,这首词是他在西北负责抵抗西夏人侵时所作。

词中表达了作者决心捍卫边疆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格调苍凉悲壮,慷慨激昂,与那些靡丽的闺怨词形成鲜明对比。

范仲淹的文学主张和他政治革新的要求相同,认为“国之文章,应干风化,风化厚薄,见于文章”,反对那种“专事藻饰,破碎大雅,反谓古道不适于用”的浮华文风。

他擅长词赋文章,所作政论趋向古文,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其中的代表。

范仲淹因改革政治一事,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

一年之后,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重新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

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

在这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到: 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人传诵,而岳阳楼也因范仲淹的文章而名扬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