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学者:印度与俄罗斯“慢脱钩”,逐步倒向美西方以对冲中国风险

印度与俄罗斯“慢脱钩”,有意亲近西方?

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的态度暧昧,欧美媒体和政客试图逼迫印度“选边站”。印度国际政治、组织机构和裁军中心副教授哈皮蒙·雅各布认为,印度早在俄乌冲突之初就在同俄罗斯进行“慢脱钩”。随着中俄关系的日益密切,印度也开始逐渐走向亲美西方的立场,以此来对冲中国带来的风险。

印度之所以一开始并不愿意在俄乌冲突之间选边站,是因为印度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大国有自己的考虑。印度并不想因为在战争中选择某一方而和俄罗斯或美西方交恶。一直以来,印度就横跨在俄罗斯和美国之间,与双方都保持密切的关系和交流。印度游走在大国之间,游刃有余,在对立的美俄之间左右逢源,近年来,印度和俄罗斯在军事、能源等领域的合作一直较为活跃,尤其是俄乌冲突期间,印度更是帮了俄罗斯一把。据芬兰智库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数据,今年7-8月,俄罗斯对印度的能源出口额增长4000万欧元,同比增长5.7倍,创下在全球的最大增幅。据印度方面的数据显示,截止2022年6月,俄罗斯已经成了印度第二大原油供应国。大量进口原油,让俄罗斯的石油产能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帮助俄罗斯缓解了一定的制裁压力。所以在表面上,印度与俄罗斯的关系还算友好。

印度仍以利益为先,并非真的帮助俄罗斯

但是印度对俄罗斯的这种友好,不过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并不是在真正帮助俄罗斯。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原油,是因为俄罗斯现在的油价相对较低,印度是想趁着打折的机会“扫货”。

而对于美国,印度也是重要的合作伙伴。随着乌冲突的加剧,美西方国家急于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反俄势力,原本中立的印度就成为美国的主要拉拢对象。中国作为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而且和俄罗斯同为美国的竞争对手,自然没法拉拢,所以美国开始将重心放在印度之上。前不久,美国帮助巴基斯坦升级了巴空军的F-16战斗机,升级后的F-16能够携带更为先进的武器和传感器,给印度带来了不小压力,毕竟F-16战斗机是巴基斯坦空军的重要装备。美国此举也是在给印度信号:如果印度再不跟随西方国家一起反俄,美国将会和印度站在对立面。擅长左右逢源的印度自然不会对此置之不理,所以印度莫迪不久前公开抨击俄罗斯总统普京说“如今不是战争时代”,做足了姿态。

实际上,印度脱离俄罗斯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并且印度在逐渐走向美国阵营。尽管俄罗斯目前仍是印度军事装备和能源的重要来源,印度却也在慢慢摆脱对莫斯科的依赖。过去数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武器差不多占了印度武器对外采购量的一半。印度在过去10年中,俄罗斯武器进口武器金额超过了250亿美元。而最近,印度正打算与欧美和中东国家的合作,尽量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俄乌战场上,俄罗斯的武器装备表现出来的性能和可靠性似乎并不能让印度满意,俄军号称4代半的苏35战机被乌克兰击落,俄军最新型的T90M“突破-3”主战坦克在哈尔科夫战场,被乌克兰摧毁,俄军最新型的2S19M2自行榴弹炮也成为乌克兰的战利品。印度似乎对俄罗斯的武器装备并不再信任。据专家消息称,印度已经放弃了与俄罗斯达成的4.13亿英镑的武器协议,在未来,印度在军事合作层面可能逐渐与俄罗斯脱钩。

而能源方面,印度可能做不到完全与俄罗斯脱钩,但是能够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若不是因为俄罗斯能源在制裁下变得十分廉价,印度也不会热衷于从俄罗斯进口更多的天然气和石油能源。印度已经从非洲购入了超过235万吨的能源。在美国的撺掇下,印度也在逐渐减少俄罗斯的能源进口。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俄印之间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少。

亲近美国,能让印度更好抵消中国影响力

印度之所以想要脱离俄罗斯亲近美国,也有抵消中国影响力的考虑。印度一直标榜自己是“第三世界领袖”,想要在亚洲事务上取得更多的话语权,并确立自己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地位。近年来,中国在亚洲地区的作用不断强化,而印度在亚洲的声音则越来越小。印度眼看着中国在亚洲事务,甚至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不得已开始寻找各种势力合作,试图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主张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来加强亚洲地区金融领域的交流合作,运用金融工具支持不少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社会上有着越来越高的认可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切实感受到了好处,不少国家开始以“一带一路”为工作重心进行建设。这一切都让印度十分眼红,所以印度想要通过美国等势力来遏制中国发展的速度,从而对冲中国的发展对印度的国际地位带来的风险。

虽然印度正在一步步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但是短期内“印俄脱钩”是不现实的。印度不会跟中俄站在对立面,很长一段时间还会在美欧与俄罗斯之间周旋,不过可能“天平”会稍微向西方倾斜。

不过对印度来说,彻底转向西方也不可能。自喻为大国的印度是不会甘于久居人下的。印度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也能证明这一点。印度也清楚,自己就算加入西方阵营也只不过是一个边缘角色。而自身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如何提高国力,将是对印度的长久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