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文字知识分享 行书书法基础知识

今天给各位分享行书文字小知识分享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行书书法基础知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文字的发展顺序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印刷体(宋体)→电脑字体。

先有的隶书再有的楷书。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拓展资料

甲骨文:骨刻文是指在兽骨上刻画的符号--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始称"东夷文字",后称"骨刻文",形成约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

金文: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人们把字铸刻在青铜器上,这就形成了金文,(因为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和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又叫钟鼎文)。

大篆: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小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草书: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因它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又进一部发展成为今草。到了唐朝,又有了抒发情怀,寄情于笔端而表现的狂草。.草书本就来源于章草。草书形成于汉代,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

楷书: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宋体: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成为宋体。

电脑字体: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

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字

行书书法基础知识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行书的书写特点行书是介于真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

[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

[2]以欤侧代替平整;

[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

[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

[5]以圆转代替方折;

书法临摹基本知识

您好,分享一些关于书法临摹的相关知识,供您参考。

什么叫临,什么叫摹?

“摹”与“临”是传统的有效的练字必经程序。“摹”有“描红”“影格”两种,前者是用墨笔依着印有红字的描红本直接填写,后者是用薄纸蒙在字枯上隔纸描写,北方也叫作“揭”。“临”是在“摹”的基础上,对着贴照样写。练写程序要先摹后临。

为什么要先摹后临?

练习写字,必须先摹后临。这是因为初学写字,手不热练,笔不稳定,必须先经一段时问的“摹”来打定基础。即使是已有一定书写基础的人,拿到一本新帖,对它的内容还完全陌生,只觉得帖里的字写得好,不知道好在哪里,更不知道应该怎样写,也必须通过“摹”写,掌握了帖字的笔法、问架、精神、面貌,然后再“临”,方不致茫无头绪。

怎样摹?

前面己经讲过,“摹”有两个步骤,即“描红”和“影格”。

拿到一本帖,我们可以先从中挑选清楚完整的单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硫酸纸等,蒙在贴上,依着贴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双钩的宇作为描红本,第一步蘸红墨水填写,第二步蘸绿墨水或纯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填写,这样一本双钩可填写三遍,最后变成原帕的复制本,再就这复制本蒙上薄纸写“影格”。

开始就写“影格”可不可以?

如写字己有一定基础,手比较熟练,笔筝握稳定,那也可以跳过“描红”,直接写“影格”,

“摹”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摹”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一,钩空心字要极细心,不要使之有丝毫失真,因为双钩线条如稍微偏里一点,钩出的字就会比帖字瘦;稍微偏外一点,钩出的字又会比帖字肥,必须刚好在帖字的边缘上,方不失真。二,写描红时,要注意不写出双钩轮廓之外,不然就会破坏字形。三,写“影格”时,也必须注意跟着帖字走,帖字粗,也要跟着写得粗,帖字细,也要跟着写得细,不要只描个字形,不注意点画。

要摹多久才可以临?

一般说来,一本帖经过三遍“描红”(或不经描红)、几遍“影格”,大约三四个月,对站字的笔法、结构己渐熟悉,下笔也有了一定把握,这时就可以开始“临”了。

怎样临?

临帖也有两个步骤,即一是“对临”,三是“背临”。应该先“对临”一段时间,待帖字的间架、结构都深深地印在脑中时,然后再“背临”。

何谓对临?

“对临”,简单地说,就是对着帖临写。也可以分成两步走,先“格临”,然后撤掉格子临写。“格临”的方法是:取云母片或薄玻璃片或洗净的废胶卷,照帖字大小画上九宫格或米字格,然后在印有九宫格或米字格的练习本上照式临写。临写的时候,看清帖字哪一笔在哪个部位,照着它也写在该部位里。这样经过几遍以后,再撤掉格子,直接对帖临写。临写时,最好将帖用特制的贴架架起,放在桌子前方,对着它写。如无站架,用几本书摞起来代替,或用其它东西代替也可。

对临要注意什么?

对临一定要注意看一字写一字,不可看一笔写一笔。因此必须先经“格临”,熟悉了贴宇的间架结构,然后才可“对临”。

临帖要比帖字放大多少?

临贴一般比帖字放大三分之一倍或二分之一倍。

不论格临、对临或背临,都要比贴字放大些为宜。

何谓抄帖?

“抄贴,是练字过程中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虽然对着站,但只抄字,不顾问架、点画,自作主张,任意为之。这种毛病,最要不得,必须注意避免。

何谓背临?

“背临”就是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背临”一般也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即临到熟透以后,从头至尾默写出来;另一种是随临随默,临熟多少字,就默写多少字。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可以结合起来用,先局部默写,后全部默写。

默写完毕,要与原帖比对,发现某些点画或间架跟站里不一样,要改正重写。

学书到能背临,是不是已算成功?

学书到能够全部默写,而且写得跟贴字很相像,还只能算初步成功。因为这种成功并不巩固,如果就此搁笔不临,隔了些时,就会回生,所以必须坚持不懈地继续练习,到把帖里的每一个字都记得很牢,而帖里没有的字,也能用帖字的笔法写得同贴字很仿佛,这才可告一段落。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