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都叫天府之国

为什么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

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人们的生产力比较落后,所以他们对于一些自己未曾涉足的地方都保持着一个不太好的印象,古代的人们对于四川就是这样的一个认知,而且因为古代的四川林木比较茂盛,所以有很多的虫子都在树林之中,就更加没有人敢靠近了,因此也就落得了一个没有文化,蛮荒之地这样的一个印象。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因为它的水患得到了治理,就成为了一个土壤肥沃的地方,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一、避而远之

古代的人们对于自己不曾探索过的地方都是避而远之的,因为他们不敢轻易的就进入未知的领域。在古代的时候,四川就是一个未知的领域,虽然在四川省内也有着贸易的道路通过,但是还有很大的一片地方都是未知之地的,四川自然而然的就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在加上在成都地区,水患频发,没有人前去治理,所以就更加的对四川成都等地避而远之了。

二、都江堰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在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有着一股睥睨天下的气势,对于四川这样一块没有被开发的地方,秦始皇是志在必得的,他就派了李冰前去治理成都的水患,李冰到达了成都之后,就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的建造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事迹,水患得到了治理,成都就成为了一个丰硕的鱼米之乡,并且在后世的史书中,还用天府之国这个字眼来形容成都。

三、兵家必争之地

自从成都的水患被治理好之后,成都就成为了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谁拥有了成都,就相当于拥有了无尽的粮仓,在天下三分的时候,成都就是蜀汉的地盘,蜀汉也正是因为占据了成都这样一个地方,才有足够的底气和当时的曹操,东吴两方争夺天下的统一权。现在的成都仍然是一个天府之国,每年的粮食产量是非常多的,在整个地图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一、在都江堰修建之前,汹涌的岷江从川西高原奔流而下,在成都平原上肆意流淌,遇到暴雨天气时往往给这片土地带来洪涝灾害。都江堰一出,岷江之水变得驯服,水量过大时洪水经外江排出而成都平原安然无虞;干旱时节,岷江之水由内江导入,源源不断地灌溉这片膏腴之地。

二、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地带,总面积约为23,000平方千米,是中国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也是四川盆地中特有的大片平原地带。四川盆地的西北多高山,众多的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在成都平原形成大大小小的水网,河流的泥沙经过上亿年的沉积在这里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三、成都地区成为天府之国,位于成都西北部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建于秦代、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之水灌溉着成都平原的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四川种植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成都平原的农田水利十分发达,耕地集中连片,属典型的水田农业区,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和油菜,是全国著名的粮油产地和生猪基地。

四、被誉为“天府之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及排沙的三项基本功能。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把“道法自然、因势利导”的哲学运用到治水策略中,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五、在都江堰修建之前,汹涌的岷江从川西高原奔流而下,在成都平原上肆意奔流,遇到暴雨天气时往往给这片土地带来洪涝灾害。都江堰一出,岷江之水变得驯服,水量过大时洪水经外江排出而成都平原安然无虞;干旱时节,岷江之水由内江导入,源源不断地灌溉这片膏腴之地。

六、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也说“蜀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尤其是成都平原的代名词。

1、天府之国,此名来源于先秦时期。

2、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乃是因为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后来,秦朝时蜀国“省长”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选列四川成都避乱。六十多年前的抗日战争,蒋介石更是应了一句谶语“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虽然国共合作的武装力量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但得胜的国民党政府却在最后败逃于台湾,人算不如天算。“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这是历史上名篇《隆中对》中的名句,作者诸葛亮之所以协助河北人刘备得以称帝,恐怕也与谶语“胜不离川”相关吧。三国时候,刘备率一支打打逃逃的乌合之众,却能够保全实力,在蜀地三分天下,莫不与四川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再说近二十年发生的事情,四川民间有句话叫“要吃粮,找紫阳”,更是说明了四川的长足发展是有历史渊源的。当今,只要四川首脑和广大四川人民能够顺应这个渊源,天府之国将仍然是古往今来的富庶之地

你听说过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吗,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城曾经有哪些大人物“修改”过呢?

成都为什么叫天府之国,天府又是什么意思?

天府:释义天子的府库,比喻某地物产丰饶。

成都是天府之国的原因: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好后,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大增。成都因此就取代了关中“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扩展资料:

自古以来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使四川成为中国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据考古证明,旧石器时期今四川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在距今4000~5000年时期,成都平原地区是长江上游区域文化的起源中心。

战国时期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随后三国时的孔明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是一次重大的推进。境内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升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

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使得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府之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府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四川省历史沿革

实拍四川都江堰,这就是成都变为天府之国的秘密!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这是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历史上,“天府之国”主要指四川盆地,不包括目前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区。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成都平原已成为“不旱不饿”的“天府之土”,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十分发达的地区,重要的粮食供应基地和主要的税源收入。所以被称为“天府”。四川盆地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易守难攻,避免了历史上多次战争的破坏,获得了较为安静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远见卓识的军事战略家,如张良和诸葛亮等都把四川视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唐朝中后期,关中战争爆发,唐玄宗和唐僖宗逃到四川成都。当时,成都只是他们眼中的音乐、宴会和舞蹈之地。当然,它也会被称为“天府之国”,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最初是一个官名。它的作用是“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宝藏器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而藏之”。可见,“天府”是专门收藏国宝和国宝的官员。后人把它比作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环境危险、物产丰富的地方。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战国策·秦策》,其中记载了战略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为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末汉初,张良在《史记》中称关中为“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上述“天府之国”主要指关中平原的富庶之地。在历史上,四川最早的“天府”名称来源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宜州包括现在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在历代学者的著作中,它逐渐成为四川盆地的代名词,后来被列入中学教科书,成为著名的地理知识。

来源:天府旅游

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因为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天府之国用来指富裕肥沃且地势显要的地方。

天与地相对,地府是什么意思,天府就是什么意思。有人问,天庭之前叫什么?答:天府。

………天府在哪里?在天里面,天是朝上天夕下天的天,是有天梯与地相连的天,是天倾西北天地分离的天,是引发了大洪水的天,是炼五彩石去修补的天。

………地称天府,又曰华阳。天府,天地的权力中心,天地统于龙汉系。华阳,是龙汉的汉,遥领人族的权力中心,是夏的源头,大洪水让源地重论,启的重启论成的是华夏。

………天府离开的早,在绝天地通。汉离开的晚,在周称天子之时。名号不用了,自然有人的借用。天府之国,就是本义,诉说着曾经。并不是天子府库,物产丰富。

四川为什么叫天府之国?

“天府之国”作为地区的称呼最早见于《战国策·卷三》,苏秦称秦惠文王统治的地方为“天府”。这里的“天府”,主要是指关中地区。

秦末汉初时,张良把关中地区称为“天府之国”。《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发言:“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这是最早使用“天府之国”的说法,把关中地区称为天府之国。

扩展资料

四川,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南接云南贵州,东邻重庆,西衔西藏。四川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工业、农业、军事、旅游大省,拥有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天府新区等经济发展高地,是中国西部物资集散地,长江经济带组成部分,也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中的五粮液与剑南春原产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机关驻地。

四川省总面积48.6万平方公里,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其中包括54个市辖区、17个县级市、108个县、4个自治县,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8302万。四川拥有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四川地貌以山地为主,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

四川拥有共探明储量矿产资源132种,占全国资源种数70%,为全国资源、能源大省。四川油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超过3.8万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一,是川气东送的起点。四川因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资源富集、风景优美誉为“天府之国”。

参考资料:四川_百度百科

“天府之国”作为地区的称呼最早见于《战国策·卷三》,苏秦称秦惠文王统治的地方为“天府”。这里的“天府”,主要是指关中地区。

秦末汉初时,张良把关中地区称为“天府之国”。《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发言:“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这是最早使用“天府之国”的说法,把关中地区称为天府之国。

拓展资料

四川省(四川话拼音:Si4cuan1sen3;国际音标:[s?213ts?uan55s?n53]),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省政府中心为成都市。四川简称川或蜀,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蜀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

现今巴蜀则主要是指重庆市与四川省。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在大约商朝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巴、蜀,尤其是以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统治四川后,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互相交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地势形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后来也指京师或天子的府库。而“天府之国”多指在被称为“天府”之地建立过政权或设为国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范围较“天府”更大一些,如关中地区为周秦汉唐都城所在地,成都七次为帝王都。中国历史上曾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

■关中平原

(战国至明代):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讲,公元前338年,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这是文献中关于“天府”之地的最早记载。关中被正式称为“天府之国”,始于秦汉之际的张良。《汉书》卷四○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从先秦到元明时期,关中地区都曾被称作“天府”或“天府之国”。但清代以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称作“天府之国”了。

■成都平原(唐代至今):《华阳国志》卷三《蜀志》: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陈拾遗集》卷五:“夫蜀都天府之国,金城铁冶,而俗以财雄。”虽然成都平原成为“天府”或“天府之国”都比关中要晚,但自从都江堰修成以后,此地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五代以后,关中地区元气大伤,成都平原后来居上。明清时期,湖广地区的不少百姓迁到成都平原,改变了四川地广人稀的状况,对发展当地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故成都平原日益富庶,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天府之国”的美誉一直流传至今。

■华北北部(明清时期):华北北部的燕京一带虽在战国后期亦被称为“天府”,但秦汉以来并没有人这样讲,直到明清时期建都北京,才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大明一统志》卷一:“京师古幽蓟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

首先因为四川的地形。四川在古代是中原地区中的一部分土地,地势可以说是非常平坦的,因此比其他拥有高山平地的地方都更加好,就是因为他当时的地势比较好,皇帝到这里之后发现这里的自然景观非常美,因此就用天府之国来形容他所见到的这个地方的奇景异象。

其次是因为四川当时的粮食非常足。在古代的时候粮食可以说对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而四川这里地势比较好,它的水利也比较方便,因此土地就会非常肥沃,产粮食的几率就会更加的高,它比其他的地方产出的粮食更加的多,因此是一个非常大的粮仓,如果什么时候国家去打仗的时候,这个地方就可以为军队提供非常充足的粮食,所以说皇帝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地方,就把这个地方称为天府之国。

最后是因为四川的景观非常美。古代的皇帝有的时候是非常喜欢游山玩水的,他们会穿成便装,然后到各地在视察各县的时候,同时也会欣赏沿途的风景,而当时一些皇帝再到四川之后,发现这个地方的景观是其它地方不能比拟的,有许多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奇观异景,所以说他们非常开心来到这个地方,而且这个地方当时也是非常富裕的,可以体现出当时他们皇帝治理政策的开明,这样一个富裕而又景色非常美的地方,试问谁不喜欢呢?所以说皇帝就把这个地方称为天府之国。

总之,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因为它独特的地形、景观和土地的肥沃讨得了皇帝的欢心,因此赐予它天府之国的美称。

【成语】:天府之国

【注音】:tiān fǔ zhī guó

【解释】: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

但是“天府”最早指的不是四川,而是八百里秦川腹地的秦国。发明者就是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这个靠“头悬梁、锥刺股”“学而优则仕”的人物跑到秦国去讨好秦王说秦国强大呀: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军事强盛;毫无疑问应该象一个什么什么。。。。。。他一下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于是找出“天府”二字。说秦国真乃“天府之国”也。

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后,天府之国由北向南迁移到成都了呢?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中国古帝王在北方犯下了两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大家知道,经过春秋战国,秦统六国。当时人口大概一亿多,而且女比男的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没有实行休养生息,反而派遣大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到北疆戍边。同时征集民夫30万筑长城,又征50万民夫修阿房宫、征70万民夫建骊山秦陵。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人口中男性短缺,(计划生育提前了2000多年),生育跟不上;二是大兴土木,造成北方水土流失。如阿房宫一烧就烧了三个月,想想1989年大兴安岭一把火只烧了27天,就已经烧掉了56万公顷的森林面积。水土流失必然导致土地贫瘠,现在去看看黄土高坡就知道了。

而另一方面反之在成都,第二任蜀郡太守李冰(第一任是张望,只会打仗)修建都江堰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随后三国时的孔明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是一次重大的推进。境内达到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生平现象,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国“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