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历史知识 丝绸的传说是什么

关于丝绸历史小知识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丝绸的传说是什么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我想知道尽量多的丝绸知识

分类:社会民生

解析:

丝绸发展简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绸约有五千年可考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但发明了丝绸,而且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经济上、艺术上及文化上均散发出灿烂光艺,进而使丝绸衣披天下。被称为三大名锦的古代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南京云锦是丝织品中的优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声誉。因此,丝绸在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史前时代,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丝绸的曙光,到商周丝绸业已较发达,随着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公元前126年,在汉武帝的西进政策下,大量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向西运输。经过魏晋北朝发展到唐代,中国丝绸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一方面条贯、折衷传统遗产,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来技术、纹样的优点。宋元时代随着古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促进了丝绸生产技术的较大发展,品种风格有了创新,丝绸生产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江南地区;至明清江南苏杭一带成为最重要丝绸产地,发展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官营织造也日趋成熟,此时,我国丝绸发展到了最活跃的时期。1804年始,中国丝绸业开始向现代化迈进,建国后,我国丝绸更得到了迅速发展,建成较完整的丝绸业体系,丝绸产品已行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古老的丝绸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正焕发出新的青春,走向灿烂的未来。

真丝绸和仿丝绸的识别

丝绸分真丝绸与仿丝绸两种,其区别方法有:

一、品号识别

国产绸缎实行中国丝绸总公司制定的统一品号。品号由5位***数字组成,左边第一位数字表示料子的品种:全真丝织物(包括桑蚕丝、绢丝)为"1",化纤织物为"2",混纺织物为"3",柞蚕丝织物为"4",人造丝织物为"5",交织物(包括醋酸丝织物)为"6",被面织物为"7"。

二、光泽、手感识别

全真丝织物呈幽雅的珍珠光泽,手感柔和飘逸;化纤织物光泽明亮、刺眼,手感硬挺。某些仿真丝织物虽然手感柔和,但是绸面发暗、无珍珠光泽。

丝织物分类

丝织物有素织物与花织物之分。素织物是表面平正素洁的织物,如电力纺、斜纹绸等。花织物有小花纹织物,如涤纶绉,大花纹织物,如花软缎等。丝织物也可分为生织物与熟织物。用未径练染丝线织成的织物称之为生织物。用先径练染的丝线织成的织物称为熟织物。

织物是在织机上由相互垂直排例的二个系统的丝线(即径与纬线),按一定规律互相交织而成的物体,在织物内,与绸边平行排列的丝线称为径线,与绸边垂直排例的丝线称为纬线。

织物分类:丝织物分类原则首先是以织物的组织结构为主要依据,其次以制造工艺如生织物、熟织物、加捻等为依据,另外是以织物实质上形状为依据,目前丝织物可分为十四个大类:

(1)纺类:应用平纹组织构成平正、紧密而又比较轻薄的花、素、条格织物,径纬一般不加捻。如电力纺、彩条纺。

(2)绉类:运用织造上各种工艺条件作用、组织结构的作用(如强捻或利用张力强弱或原料强缩的特性等),使织物外观能近似绉缩效果,如乔其、双绉。

(3)绸类:织物的地纹可采用平纹或各种变化组织,或同时混用其它组织,如织绣绸。

(4)缎类:织物地纹的全部或大部采用缎纹组织的花素织物,表面平滑光亮、手感柔软,如花软缎、人丝缎。

(5)绢类;应用平纹或重平组织,经纬线先练白、染单色或复色的熟识花素织物,质地较轻薄,绸面细密、平整、挺括,如塔夫绸。

(6)绫类:运用各种斜纹组织为地纹的花素织物,表面具有显著的斜纹纹路,如斜纹绸、美丽绸。

(7)罗类:应用罗组织经向或纬向构成一列纱孔的花素织物,如涤纶纱、杭罗。

(8)纱类:应用绞纱组织,在地纹或花纹的全部或一部份构成有纱孔的花素织物,如芦纱山纱、筛绢。

(9)绢类:采用平纹或绞纱组织或径纬平行交织的其它组织而构成有似纱组织孔眼的花素织物,径纬密度较小,质地透明轻薄,如头巾绡、条花绡。

(10)葛类:一般经细纬粗,经密纬疏,地纹表面少光泽,而又比较明显粗细一致的横向凸纹,经纬一般不加捻,如文尚葛、明华葛。

(11)呢类:用绉组织或短浮纹组织成地纹,不显露光泽,质地比较丰满、厚实、有毛型感,如素花呢。

(12)绒类:地纹和花纹的全部或局部采用起毛组织表面呈现毛绒或毛圈的花素织物,如乔其绒,天鹅绒。

(13)绨类:用长丝作经,棉纱蜡线或其它低级原料作纬,地纹用平纹组成,质地比较粗厚的花素织物,如绨被面、素绨。

(14)锦类:外观瑰丽多彩,花纹精致高雅的色织多梭纹提花丝织物,如织锦缎、古香缎。

丝绸之路的小故事,简短

1、丝绸之路与张骞的故事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

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2、丝绸之路与玄奘的故事

玄奘自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凉州,潜行至瓜州,循北道出玉门关,只得瘦马一匹伴随。几经艰险,到达伊吾,后转至高昌。时高昌王鞠文泰以玄奘一人,身经大沙漠而至,视为有道高僧,殷勤地接待,力劝其留在高昌弘法,但玄奘因决意往天竺求经,高昌王苦留不获允。

于是玄奘在此说法一月,并与高昌王结为兄弟。其后高昌王送以钱财货物,给沿途二十四个国王及西突厥,请他们在玄奘过路时,照顾玄奘,于是玄奘便继续西行。

他先后经过阿耆尼国(焉耆)、屈支(龟兹)、跋禄迦(姑墨),越过葱岭,从者十死其四,最后到碎叶城,得见西突厥的肆叶护可汗。

3、丝绸之路与班超的故事

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窦固北伐匈奴,部将班超与匈奴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有功,被授命率吏士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各国,逐一招抚鄯善(本名楼兰,在今新疆若羌附近)、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国。至和帝永元三年(91年),西域五十余国均服汉朝,西域遂定。

班超因功被任为西域都护,驻龟兹(今新疆库车)。永元七年(95年)被封为定远侯。永元十四年(102年)因老病请归,始返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是年病卒。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宗教僧侣

在丝绸之路上,不为利益只为福音和真理,而且不畏艰险往来各地的是宗教僧侣。他们之中,以佛教僧侣最多,既有来自西域向中国传播佛教的高僧如鸠摩罗什,也有中国高僧如法显、玄奘前往印度学习佛教教义和经籍的。此外,东来的还有摩尼教僧侣、景教僧人。

粟特人的商队首领往往就是祆教领袖,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称他们为萨宝。西行的也有道教僧侣,如长春真人丘处机。利益通常是人生的驱动力,但这些僧侣所求的只是心中的真理,日夜所思是如何帮助世人摆脱苦海。

结果,由於他们的努力,丝路上的不同宗教文化得以交流,各地文化亦因外来的刺激而有所变化和发展。比如,没有佛教的传入中国,中国的道教就很难产生,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想也想必另有一番面貌了。

5、和亲

在丝绸之路上,最动人的莫过於和亲公主的送迎队伍。中国历代王朝,为了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维持良好关系,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册封首领,授予中国的官职,表达与中国的密切关系,称为册封体制。

二是和亲,中国公主嫁给当地首领为妻,两国用这种婚姻关系达成联盟。当然,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的国家,中国才会向其施行和亲政策。西汉时,中国与乌孙和亲(公元前110年),因为乌孙是当时西域最强大的国家。

龟兹王绛宾也想与汉朝和亲,但自知没有资格,所以就在乌孙王翁归靡与西汉公主解忧所生的女儿第史从长安返回乌孙经过龟兹的时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为妻。绛宾向乌孙和汉朝派出使团进行游说,最后乌孙王和解忧同意了这门婚事,西汉皇帝还特意封了第史为公主。

及后吐蕃王朝兴起,适逢唐朝与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浑(青海的少数民族)和亲。吐蕃首领松赞干布认为自己的地位和实力比吐谷浑更强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亲。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实行了和亲政策。

丝绸的传说是什么

有点多,慢慢看。

在丝绸发源地中国,有关蚕丝的传说和神话很多。根据各种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这些传说和神话首先是和黄帝及其正妃嫘祖联系在一起的。

黄帝是神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约生活在五千年以前,以统一华夏民族的丰功伟绩而载入史册。在这个过程中,黄帝正妃嫘祖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作为中国丝绸文化的缔造者,留下了悠久的神话传说。

有关嫘祖与蚕丝的神话在各地有不同的传说,下面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嫘祖母仪天下,经常带领妇女织麻网、剥兽皮,负责生产衣冠。因为劳累过度,嫘祖病倒了,饮食无味。一天傍晚,几个女人在山上采野果给嫘祖吃,发现了桑树上结着的白色小果子。众人摘下带回家,发现怎么也咬不烂,便倒进锅里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还是咬不烂。一个女子随手拿起木棍,插进锅里乱搅,拉出来一看,木棍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的细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久,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子变成雪白的细丝线,晶莹夺目,柔软异常。她们立即把这个稀奇事告诉嫘祖。嫘祖详细观看之后,高兴地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却有大用处。你们立下一大功。”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病情全部好转了。她亲自带领妇女上山看个究竟,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弄清了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吐丝缠绕而成的,并非树上长出来的果子。她回来之后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桑树林。从此,在嫘祖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历史。

后人为了纪念嫘祖衣被天下、福泽万民的功绩,尊称她为“先蚕娘娘”,为之建祠祭拜。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祭祀先蚕之礼就已开始,此后历朝历代循而未改,皇后要亲自栽桑养蚕,以示榜样。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曾经诗赞嫘祖。1949年以前,在很多蚕区能够看到一些与先蚕祠近似的蚕神庙,供奉着“先蚕”嫘祖。在当代中国,有许多地方还举办了嫘祖文化节以示纪念。

另外一个著名的关于丝绸起源的神话传说,则是“马头娘”的故事。远古时期一位父亲出外征战,家里女儿思念父亲。一天,女儿开玩笑地对自己养的一匹公马说:“如果你能帮我把父亲接回来,我就嫁给你。”那匹马听了这话,真的跑去把父亲接了回来。为了感谢那匹马,父亲精心地照顾那匹马,谁知马不喜吃食,而每次见到姑娘则非常兴奋,高声长嘶。父亲感到非常奇怪,偷偷地责问女儿。女儿就把先前对马说的戏言告诉了父亲。父亲恼怒之下杀了那匹马,将马皮挂在院中。后来,父亲再次出征,女儿在院子里玩,用脚踢马皮,说:“你是畜生,怎么能娶人当媳妇呢?你被杀死剥皮,不是自找的吗?”话还没说完,只见马皮腾空而起,卷着姑娘不见了。过了几天,姑娘和马皮化成了蚕,在树上吐丝。乡亲们便把这种树叫作“桑”。桑者,丧也,是说姑娘在桑树下献身。父亲知道了,十分伤心。一天,蚕女乘着此马,从天而降,对父亲说:“天帝封我为女仙,位在九宫仙嫔之列,在天界过得很自在,请不必为女儿担心。”说罢,升天而去。后来,各地纷纷盖起蚕神庙,塑一女子之像,身披马皮,俗称“马头娘”,亦称马明王、马鸣王,祈祷蚕桑丰收,十分灵验。这个传说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改造,在浙江省湖州地区便形成了广为流传的叙事诗《马鸣王赞》,既积淀了浓郁的丝绸文化传统,也反映了有关养蚕的生产知识和生产习俗。

在四川省,关于蚕神有另外一个版本。四川简称蜀,蚕桑业发达,自古以来流传着关于蚕丛的神话。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蜀”字是由一棵弯曲的桑树以及树下一只蚕虫而构成的。蚕丛是古代蜀国首位称王者,一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通常汉族传统衣服为右衽,即向右交叉的)。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后率领部族从岷山迁居成都,铸就了古蜀国的辉煌历史,也使四川盆地有了“蚕丛古国”的别称。考古发掘中,三星堆出土了不少与蚕丛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纵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饰等。由于蚕丛在古代蜀国的开创之功,以及常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蚕桑,他被后代子民立祠纪念,尊奉为青衣神。

当然,在所有关于丝绸文化的神话故事当中,最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便是牛郎织女了。起初,织女和牛郎分别作为星宿名称而出现在古代典籍当中,后来民间对于织女星和牛郎星隔河互映的天文景象赋予了神话传说,经过不断演义、加工、提炼,使之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含义,以牛郎放牛种地、织女生产丝绸的形象,说明了丝绸文化在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社会分工中具有典型意义。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丝绸历史小知识和丝绸的传说是什么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