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损知识 保险防灾减损有何意义

防灾减损小知识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保险防灾减损有何意义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防灾减损小知识和保险防灾减损有何意义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人保财险公司防灾减损物资准备工作报告

本世纪末,全球拥有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已达110余个,其中有40%位于构造板块边界200公里以内,或靠近过去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地区。44个左右的大城市已发生过破坏性地震的就有28个。从1906年的旧金山大地震开始,到1999年为止,死亡人数达50余万,财产损失约3750亿美元,影响经济产值(停工停产、外贸等)1800亿美元。

另外,从联合国人口报告统计来看,有30亿大中小城市居民(其中发展中国家城市占80%)生活在地震危险区中,预计到2035年以前,地震危险区的人口还会增加1倍。

这种状况延续下去只会有增无减,所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必须的,应积极有效地计划、实施防灾减灾工作。

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25个多地震国家都曾采取过各种抗、防、救措施,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经验。

一些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如美国加州圣安德烈斯大断层上的旧金山、洛杉矶等大城市,日本东京地震圈及阪神地震带),已形成地震抗震防灾人员和城市规划人员之间的协作,并在政府指导下,共同采取措施减轻未来地震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已经收到一定的实际效果。据估计1994年1月17日洛杉矶7.1级地震,灾害损失减少50%;1995年9月30日墨西哥城7级地震,灾害损失减少了60%。

可借鉴的多地震国家的经验

在实施减灾措施同时,需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国的做法各不相同,如:日本:提高建筑抗震性能、防震演习、快速通信与运输,有效利用地下空间;墨西哥:备用城市通信系统、利用地下空间;美国:整治城市环境(土地利用、活断层调查等),改进建筑物的建筑方式、提高抗震效果,加强地震早期检验系统、快速反应救援、保障运输系统、让"地震的发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一次你准备好了吗?"成为公民的生活意识。

此外,多震国家必须具备地震早期预警系统;发展智能建筑,安装强震仪,自救设备、自开自关设备(传震开关,球形避震屋,高层下滑自控,计算机保安);个人、志愿队、社区、军队和政府的快速反应;推广高中低档的救灾工具设施;参观地震现场(编制现场考察-社会经济报表格式);开发建筑物地震测检台;成立社区防震联合培训班;开展小型地震演习,安装警报器;利用GPS、GIS、可视光盘、车载电视系统防灾救灾;高技术设备的防震;计算机系统的防震;生命线系统的防震,包括家庭的、公用设施;散发地震准备手册;购买地震保险,个人、公司都参加;建房要选址抗震,老房要加固,选用地震警报器,购置自救、自保护、逃生器具;群测群防;编制关于城市的、社区的、公司的、工厂的、家庭的、个人的地震抗震防灾规划和准备计划;普及地震理论与应用教材;防灾减灾所用图表汇集;地震预防手册;地震救援自愿组织;地震慈善救济(红十字会救灾统计数据库资料);军队应急响应的经验教训。

究竟该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据统计,从1960年到1997年,主要自然灾害的种类增加了4倍,现有14种;在同一时期经济损失增加了6倍,保险损失共增加了14倍。这种趋势表明,减灾战略和计划比预期中的效率要低。城市在增加,人口在增长,高价值设施在集中,而人的防抗救能力(知识、技术、投资等)在减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战略应表达为要象重视国家安全那样,重视地震安全,增强减灾能力。

从各个国家的防灾减灾行动中可以看出国际间的合作和政府与有关部门的统筹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可制定从上到下的减灾措施,包括:

建立地震预测预警系统;建立灾害评估系统;建立应急救援系统和建立震后恢复重建系统,把研究、开发和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协调起来,获得减灾效果。

政府还要告诉大众和决策部门,防震减灾应做什么,包括:

学习灾害提供的经验;购买地震灾害保险,利用法律保护自己;普及宣传教育,提供各类防抗小册子;改进各类地震信息的传播方法和利用;增加防抗救的技术手段供选择使用;公开承认人类在防抗救做法上的错误,增加地震安全方面的意识与知识;多学科交叉做好防抗救的研究与应用。

概述以上政府做法,总结出防灾减灾管理工作的运作准则可分为:人才、资金、物资的大量投入;有效的信息传播和运输保障;实用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有效的监督检查及改进。

最后产生的防灾规划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从个人方面

(1)认识和承认灾害的存在;

(2)用现有知识主动行动以保持安定秩序;

(3)技术、政治、社会、经济、法律、心理军事、国际相结合的灾害整体观念。

二、从有关决策部门方面

(1)理论与应用、新概念与新技术的结合而不是分割;

(2)应急资源协同与准备,自主决策、自主保障;

(3)预估可能发生的问题与困难,准备解决的方案,加速紧急状态下的快速反应行动。

三、从政府方面

(1)组织协调:政府、单位、社区、家庭、个人;

(2)城市功能的整备与发挥、维修与重建;

(3)实际需要与供给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保险防灾减损有何意义

保险损失即因保险事故导致的各种损失。工程保证保险以投保人违反规定义务给被保险人造成的损失为赔偿责任,其承保风险广泛而集中,且往往相互关联形成相关分布的灾害链,可能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影响。

防灾减损,顾名思义即预防灾害、减少损失,是在关注保险标的风险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风险核查与管理工作。其作为保险期间保险技术的集中应用环节,也是维系损失大小、损失频率乃至保险公司经济利益的重要一环。

1、事前预防、事中减损、事后整改

按照时间顺序,工程保证保险的防灾减损可以分为损失发生前的防灾(保险事故发生前的事先预防)、损失发生时的减损(保险事故发生后的事后减损)、损失发生后的整改三个环节。

事前预防即在风险尚未发生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健全防灾档案、开展防灾检查工作、风险管理技术咨询、制定风险应对预案等手段预防灾害的发生。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做好事前预防工作能够有效降低保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及损失程度;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保险公司的事前预防工作也能够帮助其对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隐患进行排查,调查工程款专款专用的落实情况。

事中减损即在风险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通过启动风险应对预案、协助施救保护工作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同时防止风险灾害蔓延、减少进一步损失。保险公司一方面会在风险应对预案的基础上结合损失情况调整和完善,及时实施应急救援措施与风险处置措施,另一方面会积极救助保险标的,保护蒙受损失的财产,整理及修复保险标的,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标的物的损失。

事后整改即在风险事故处理的末期或结束后,通过总结宣传先进经验、分析灾害原因调查、灾害后期防损检查、加强灾害预报工作等手段优化防灾减损机制,逐步完善建筑企业风险数据库、优化风险模型、升级风险应对预案。其中,事前预防阶段通过防灾检查工作收集的风险查勘信息,以及事中减损阶段收集的估损资料与维修数据,都将作为事后整改的重要来源。

2、防灾减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人为维护保险标的的安全,经被保险人同意,可以采取安全预防措施;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对保险标的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及时向投保人、被保险人提出消除不安全因素和隐患的书面建议。

在工程保证保险的保险期间,加强防灾减损是提高保险公司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当前,防灾减损已经成为制约保险业总体经营状况的重要环节:在保费规模逐渐提高的同时,如若险企重视业务承保而忽视防灾减损,逐渐增加的保险赔付成本将会拖住利润后腿。

做好防灾减损工作,也有利于提高保险业整体信誉和服务形象。对于损失的事前预防作用符合建筑业引入保险机制的初衷,有助于建筑业利用市场手段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损失的事后补偿符合补偿损失的保险业基本职能,对于损失的迅速处理,以及稳定、修复、更新遭受损失的保险标的都能够提升保险人的社会形象,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保险业的重要派生职能之一,防灾减损能够有效减少保险标的和社会财富损失,对于建筑业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3、防灾减损机制优化与提高

工程保证保险是技术性较高的保险业务,目前“投入不足、分配不良、方式不当”的防灾减损机制正日渐掣肘行业发展。

首先,专业人员的缺乏是工程保证保险防灾减损服务的软肋。防灾减损需综合应用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处理、保险、法律、数学等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而保险公司严重缺乏精通综合知识的技术服务人才。只有解决人才匮乏这一发展障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工程保证保险业防灾减损能力弱的状况。当然,保险公司也可以借助工程保险技术服务型组织的力量克服其技术障碍。

其次,较为被动的工作模式不利于工程保证保险防灾减损服务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工程保证保险尚未构建常态化防灾减损机制,较多依赖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工作小组方式。建立定期巡查、风险识别、应急处理、风险共享的动态机制,方为提高防灾减损效率的长远之策。

最后,工程保证保险防灾减损服务也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以及消防、安监、气象、水利、公安等社会防灾系统的支持与合作。更关键的是,保险公司应改变“重承保,轻防灾”的经营方式,加大防灾减损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改善防灾减损方式。

保险损失说认为,保险来源于风险损失,也因“损害填补”和“损失分担”而持续经营。事实上,防灾减损的每个环节也都是为了减少损失。当然在减少损失之余,保险公司的损失控制工作应提上日程:提前预测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预先做好减少损失的安排,真正避免并减少损失。

被保险人的防灾减损义务是什么

保险损失即因保险事故导致的各种损失。工程保证保险以投保人违反规定义务给被保险人造成的损失为赔偿责任,其承保风险广泛而集中,且往往相互关联形成相关分布的灾害链,可能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影响。

防灾减损,顾名思义即预防灾害、减少损失,是在关注保险标的风险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风险核查与管理工作。其作为保险期间保险技术的集中应用环节,也是维系损失大小、损失频率乃至保险公司经济利益的重要一环。

1、事前预防、事中减损、事后整改

按照时间顺序,工程保证保险的防灾减损可以分为损失发生前的防灾(保险事故发生前的事先预防)、损失发生时的减损(保险事故发生后的事后减损)、损失发生后的整改三个环节。

事前预防即在风险尚未发生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健全防灾档案、开展防灾检查工作、风险管理技术咨询、制定风险应对预案等手段预防灾害的发生。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做好事前预防工作能够有效降低保险事故的发生概率及损失程度;对于建筑企业而言,保险公司的事前预防工作也能够帮助其对工程质量、安全等方面的隐患进行排查,调查工程款专款专用的落实情况。

事中减损即在风险已经发生的情况下,通过启动风险应对预案、协助施救保护工作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同时防止风险灾害蔓延、减少进一步损失。保险公司一方面会在风险应对预案的基础上结合损失情况调整和完善,及时实施应急救援措施与风险处置措施,另一方面会积极救助保险标的,保护蒙受损失的财产,整理及修复保险标的,并且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标的物的损失。

事后整改即在风险事故处理的末期或结束后,通过总结宣传先进经验、分析灾害原因调查、灾害后期防损检查、加强灾害预报工作等手段优化防灾减损机制,逐步完善建筑企业风险数据库、优化风险模型、升级风险应对预案。其中,事前预防阶段通过防灾检查工作收集的风险查勘信息,以及事中减损阶段收集的估损资料与维修数据,都将作为事后整改的重要来源。

2、防灾减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人为维护保险标的的安全,经被保险人同意,可以采取安全预防措施;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约定对保险标的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及时向投保人、被保险人提出消除不安全因素和隐患的书面建议。

在工程保证保险的保险期间,加强防灾减损是提高保险公司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当前,防灾减损已经成为制约保险业总体经营状况的重要环节:在保费规模逐渐提高的同时,如若险企重视业务承保而忽视防灾减损,逐渐增加的保险赔付成本将会拖住利润后腿。

做好防灾减损工作,也有利于提高保险业整体信誉和服务形象。对于损失的事前预防作用符合建筑业引入保险机制的初衷,有助于建筑业利用市场手段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损失的事后补偿符合补偿损失的保险业基本职能,对于损失的迅速处理,以及稳定、修复、更新遭受损失的保险标的都能够提升保险人的社会形象,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保险业的重要派生职能之一,防灾减损能够有效减少保险标的和社会财富损失,对于建筑业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3、防灾减损机制优化与提高

工程保证保险是技术性较高的保险业务,目前“投入不足、分配不良、方式不当”的防灾减损机制正日渐掣肘行业发展。

首先,专业人员的缺乏是工程保证保险防灾减损服务的软肋。防灾减损需综合应用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处理、保险、法律、数学等学科知识和技术手段,而保险公司严重缺乏精通综合知识的技术服务人才。只有解决人才匮乏这一发展障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工程保证保险业防灾减损能力弱的状况。当然,保险公司也可以借助工程保险技术服务型组织的力量克服其技术障碍。

其次,较为被动的工作模式不利于工程保证保险防灾减损服务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工程保证保险尚未构建常态化防灾减损机制,较多依赖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工作小组方式。建立定期巡查、风险识别、应急处理、风险共享的动态机制,方为提高防灾减损效率的长远之策。

最后,工程保证保险防灾减损服务也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以及消防、安监、气象、水利、公安等社会防灾系统的支持与合作。更关键的是,保险公司应改变“重承保,轻防灾”的经营方式,加大防灾减损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改善防灾减损方式。

保险损失说认为,保险来源于风险损失,也因“损害填补”和“损失分担”而持续经营。事实上,防灾减损的每个环节也都是为了减少损失。当然在减少损失之余,保险公司的损失控制工作应提上日程:提前预测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预先做好减少损失的安排,真正避免并减少损失。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