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中的知识 关于雪的科学小知识

各位老铁们,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冰雪中的小知识,以及关于雪的科学小知识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关于雪的科学小知识

1.关于雪的知识

大气里以固态形式落到地球表面上的降水,叫做大气固态降水。

雪是大气固态降水中的一种最广泛、最普遍、最主要的形式。大气固态降水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美丽的雪花以外,还包括能造成很大危害的冰雹,还有我们不经常见到的雪霰和冰粒。

【雪花的形成】在天空中运动的水汽怎样才能形成降雪呢?是不是温度低于零度就可以了?不是的,水汽想要结晶,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

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

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

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

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

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

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

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

所以我们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不在天空里凝结的雪花】雪都是从天空中降落下来的,怎么会有不是在天空里凝结的雪花呢? 1773年冬天,俄国彼得堡的一家报纸,报道了一件十分有趣的新闻。

这则新闻说,在一个舞会上,由于人多,又有成千上百支蜡烛的燃烧,使得舞厅里又热又闷,那些身体欠佳的夫人、小姐们几乎要在欢乐之神面前昏倒了。这时,有一个年轻男子跳上窗台,一拳打破了玻璃。

于是,舞厅里意想不到地出现了奇迹,一朵朵美丽的雪花随着窗外寒冷的气流在大厅里翩翩起舞,飘落在闷热得发昏的人们的头发上和手上。有人好奇地冲出舞厅,想看看外面是不是下雪了。

令人惊奇的是天空星光灿烂,新月银光如水。那么,大厅里的雪花是从哪儿飞来的呢?这真是一个使人百思不解的问题。

莫非有人在耍什么魔术?可是再高明的魔术师,也不可能在大厅里耍出雪花来。后来,科学家才解开了这个迷。

原来,舞厅里由于许多人的呼吸饱含了大量水汽,蜡烛的燃烧,又散布了很多凝结核。当窗外的冷空气破窗而入的时候,迫使大厅里的饱和水汽立即凝华结晶,变成雪花了。

因此,只要具备下雪的条件,屋子里也会下雪的。【雪花的基本形状】下雪时的景致美不胜收,但科学家和工艺美术师赞叹的还是小巧玲珑的雪花图案。

远在一百多年前,冰川学家们已经开始详细描述雪花的形态了。西方冰川学的鼻祖丁铎耳在他的古典冰川学著作里,这样描述他在罗扎峰上看到的雪花:“这些雪花……全是由小冰花组成的,每一朵小冰花都有六片花瓣,有些花瓣象山苏花一样放出美丽的小侧舌,有些是圆形的,有些又是箭形的,或是锯齿形的,有些是完整的,有些又呈格状,但都没有超出六瓣型的范围。”

在我国,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西汉文帝时代,有位名叫韩婴的诗人,他写了一本《韩诗外传》,在书中明确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但是大自然中却几乎找不出两朵完全相同的雪花,就象地球上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样。

许多学者用显微镜观测过成千上万朵雪花,这些研究最后表明,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和各部分完全对称的雪花,在自然界中是无法形成的。在已经被人们观测过的这些雪花中,再规则匀称的雪花,也有畸形的地方。

为什么雪花会有畸形呢?因为雪花周围大气里的水汽含量不可能左右上下四面八方都是一样的,只要稍有差异,水汽含量多的一面总是要增长得快一些。世界上有不少雪花图案搜集者,他们象集邮爱好者一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雪花照片。

有个名叫宾特莱的美国人,花了毕生精力拍摄了近六千张照片。苏联的摄影爱好者西格尚,也是一位雪花照片的摄影家,他的令人销魂的作品经常被工艺美术师用来作为结构图案的模型。

日本人中谷宇吉郎和他的同事们,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实验室的冷房间里,在日本北方雪原上的帐篷里,含辛茹苦二十年,拍摄和研究了成千上万朵的雪花。但是,尽管雪花的形状千姿百态,却万变不离其宗,所以科学家们才有可能把它们归纳为前面讲过的七种形状。

在这七种形状中,六角形雪片和六棱柱状雪晶是雪花的最基本形态,其它五种不过是这两种基本形态的发展、变态或组合。【雪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医药养生保健报》冬季,大雪纷飞,苍茫无际。

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之时,往往忽视了雪的作用。雪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

《本草纲目》早有记载,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

2.有关于雪的科学知识急~高手帮忙啊,高悬赏

【雪的概述】水是地球上各种生灵存在的根本,水的变化和运动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在地球上,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海洋和地面上的水受热蒸发到天空中,这些水汽又随着风运动到别的地方,当它们遇到冷空气,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这种降水分为两种:一种是液态降水,这就是下雨;另一种是固态降水,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

大气里以固态形式落到地球表面上的降水,叫做大气固态降水。雪是大气固态降水中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

冬季,我国许多地区的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现的。由于降落到地面上的雪花的大小、形状、以及积雪的疏密程度不等。

因此,气象上的降雪等级是以雪融化后的水来度量的。气象上一般把雪按24小时内降水量分为4个等级:0.1-2.4毫米的雪称为小雪;2.5-4.9毫米的雪称为中雪;5.0-9.9毫米的雪称为大雪;10毫米以上(含10毫米)的雪称为暴雪。

从降水量看,即使暴雪的量级也仅仅相当于雨量中的中雨。粗略地估计,10毫米深的积雪仅能融化为1毫米的水。

补充:大气固态降水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雪花以外,还包括能造成很大危害的冰雹,还有我们不经常见到的雪霰和冰粒。由于天空中气象条件和生长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形形***的大气固态降水。

这些大气固态降水的叫法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名目繁多,极不统一。为了方便起见,国际水文协会所属的国际雪冰委员会,在征求各国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1949年召开了一个专门性的国际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大气固态降水简明分类的提案。

这个简明分类,把大气固态降水分为十种:雪片、星形雪花、柱状雪晶、针状雪晶、多枝状雪晶、轴状雪晶、不规则雪晶、霰、冰粒和雹。前面的七种统称为雪。

为什么后面三种不能叫做雪呢?原来由气态的水汽变成固态的水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水汽先变成水,然后水再凝结成冰晶;还有一种是水汽不经过水,直接变成冰晶,这种过程叫做水的凝华。所以说雪是天空中的水汽经凝华而来的固态降水。

【雪花的基本形状】下雪时的景致美不胜收,但科学家和工艺美术师赞叹的还是小巧玲珑的雪花图案。远在一百多年前,冰川学家们已经开始详细描述雪花的形态了。

西方冰川学的鼻祖丁铎耳在他的古典冰川学著作里,这样描述他在罗扎峰上看到的雪花:“这些雪花……全是由小冰花组成的,每一朵小冰花都有六片花瓣,有些花瓣象山苏花一样放出美丽的小侧舌,有些是圆形的,有些又是箭形的,或是锯齿形的,有些是完整的,有些又呈格状,但都没有超出六瓣型的范围。”在我国,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的西汉文帝时代,有位名叫韩婴的诗人,他写了一本《韩诗外传》,在书中明确指出,“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

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但是大自然中却几乎找不出两朵完全相同的雪花,就象地球上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样。许多学者用显微镜观测过成千上万朵雪花,这些研究最后表明,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和各部分完全对称的雪花,在自然界中是无法形成的。

在已经被人们观测过的这些雪花中,再规则匀称的雪花,也有畸形的地方。为什么雪花会有畸形呢?因为雪花周围大气里的水汽含量不可能左右上下四面八方都是一样的,只要稍有差异,水汽含量多的一面总是要增长得快一些。

世界上有不少雪花图案搜集者,他们象集邮爱好者一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雪花照片。有个名叫宾特莱的美国人,花了毕生精力拍摄了近六千张照片。

苏联的摄影爱好者西格尚,也是一位雪花照片的摄影家,他的令人销魂的作品经常被工艺美术师用来作为结构图案的模型。日本人中谷宇吉郎和他的同事们,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实验室的冷房间里,在日本北方雪原上的帐篷里,含辛茹苦二十年,拍摄和研究了成千上万朵的雪花。

但是,尽管雪花的形状千姿百态,却万变不离其宗,所以科学家们才有可能把它们归纳为前面讲过的七种形状。在这七种形状中,六角形雪片和六棱柱状雪晶是雪花的最基本形态,其它五种不过是这两种基本形态的发展、变态或组合。

[编辑本段]【雪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医药养生保健报》冬季,大雪纷飞,苍茫无际。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之时,往往忽视了雪的作用。

雪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本草纲目》早有记载,雪水能解毒,治瘟疫。

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疾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可益寿延年。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雪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数量要少1/4。重水能严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过程。

有人作过试验,鱼类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会死亡。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则是最理想的凝结核。

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象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

故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据测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为0。

05-0。10克。

所以,地。

3.求一篇关于冰雪的科学童话,要快啊

奇特的冰雪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冰雪上反射出一道道五彩斑斓的光芒,耀眼而又美丽。一只小企鹅来到与同伴分隔千里的地方,想好好欣赏这圣地存在着的无限的美。放眼远眺,南级就像是一幅优美的千里画卷,小企鹅早已陶醉在着如诗如画的美景里。

忽然,一阵吵闹声把小企鹅从那优美的意境中拉了出来。它循着声音走去,原来是冰和雪正争执不休,它们正在为自己的成因打抱不平。

"平时,在天空中的云层里,出了水滴以外,还有许多冰晶。当上升气流托不住那些云是,那些水滴、冰晶就会朝地面落下来。只不过在春、夏、秋的季节里,地面和接近地面的温度比较高,因此,冰晶在半空中就融化成水了。而到了冬天,在地面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时,云层里的大量冰晶往地面落下来,就不会被融化了,它们直接飘落下来,变成的雪。”雪抢先一步说。

"自然界的水具有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状态。液态的我们称之为水,气态的水叫水汽,固态的水称为冰。冰的熔化热是3.35*10^5J/kg.水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它在4℃时密度最大。温度在4℃以上,液态水遵守一般热胀冷缩规律。4℃以下,则原来水中呈线形分布的缩合分子中,出现一种象冰晶结构一样的似冰缔合分子,叫做"假冰晶体"。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假冰晶体”的存在,降低了水的密度,这就是为什么水在4℃时密度最大,低于4℃密度又要减小的秘密。到目前为止,已经能够在实验室里制造出八种冰的晶体。但只有天然冰能在自然条件下存在,其它都是高压冰,在自然界不易存在。"冰也毫不示弱,一下子就把自己全知道的关于冰的成因的知识全说了出来.

"哎,你们别吵了,"小企鹅大声地说,"天然冰中水分子的缔合是按六方晶系的规则排列起来的。所谓结晶格子,最简单的例子是紧密地堆砌的砖块,如果在这些砖块的中心处代之以一个假设的原子,便得到了一个结晶格子。冰的晶格为一个带顶锥的三棱柱体,六个角上的氧原子分别为相邻六个晶胞所共有。三个棱上氧原子各为三个相邻晶胞所共有,二个轴顶氧原子各为二个晶胞所共有,只有中央一个氧原子算是该晶胞所独有。而雪呢,是在地面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时,云层里的大量冰晶往地面落下来,就不会被融化了,它们直接飘落下来,变成的雪。”小企鹅的话让冰和雪忽然间怔住了,这种僵局一直持续了三十秒,它们俩的情绪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是互不相让的了.

"哦,原来是这样啊!''冰和雪都若有所悟,异口同声地说.它们都没有了刚才的凶神恶煞和怒目圆睁,相互友好地笑了笑.小企鹅看着它们俩现在和好的样子,也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4.下雪是什么科学原理

落在地面的雪片(Snow flake)是一堆雪晶(Snow crystals)堆叠而成;单一的雪晶又称为冰晶()。

冰晶则是由高空中的水蒸气分子附著在极小沙粒(冰核)上,不断地受冷凝结成冰的晶体。冰晶的基本、常见结构为对称六角柱体,其实际形状由大气温度决定,而结构则取决於湿度(水蒸气的过饱和程度)。

当气温愈低,冰晶的厚度呈现平板或柱体等样式;而湿度愈高时,冰晶结构从六角柱状变成针状或星形树突状。由於在冰晶落下过程中,所面临的高空温度与湿度会持续改变,每改变一次环境,冰晶就会在现有结构上向外长出新的晶体,有时是六角柱状,有时是针状,。

,其外形因此不断地生长变化,衍生成复杂奇特的形态,而且任何两个冰晶的形态不会全雷同,令人对大自然的设计与创造力惊叹不已。

5.说说人工降雪的科学原理

天上的水汽要变成雨雪降下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必须有一定的水汽饱和度(主要与温度有关),另一个是必须有凝结核。因此,人工降雪首先必须天空里有云,没有云就象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一样,下不了雪。但它们都很小很轻,倘若不存在继续生长的条件,它们只能象烟雾尘埃一样悬浮在空中,很难落下来。

喷撒什么物质能够促使雪晶很快增长呢?早期,人们各显神通采用过许多有趣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在地面上纵火燃烧,把大量烟尘放到天空里;用大炮袭击云层;利用风筝高飞云中,然后在风筝上通电,闪放电花;乘坐飞机钻进云层喷洒液态水滴和尘埃微粒。直到1946年,人们才发现把很小的干冰微粒投入冷云里,能形成数以百万计的雪晶。人工降雨到达一定低温就是降雪。

6.关于下雪的"冷"知识,你了解吗

1.雪花都是六角形?雪花是一种美丽的晶体,又名未央花和六出,是由雪晶互相碰并、粘合和钩连在一起而形成的雪晶聚合物。

目前已知的雪花形状大约有两万多种,可以说是形形***,绚丽多姿。不过,雪花的原始“胚胎”——雪晶的形状基本上以六角形为主,如六角枝状、六角片状等,由它们成长而来的雪花也多呈现出六角的特征。

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独雪花六出”的说法。雪花的基本形状是六角形,但在不同的环境下,却可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大自然中却几乎找不出两朵完全相同的雪花,就像地球上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一样。这主要是因为雪花在生长过程中,降雪云中的温度和湿度瞬息万变,只要稍有差异,雪花的形状就会有所不同。

2.艳阳里也能“大雪纷飞”?最近风靡的一首歌《南山南》里有这么一句歌词:“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乍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合逻辑。可是,这种现象确实发生过,而且不止一次。

这现象叫做“太阳雪”。有太阳时还下雪,就被称为“太阳雪”。

这种现象在我国北方相对较多,南方较为罕见,但却是一种正常的天气现象。通常“太阳雪”为一种短时阵性降雪,多出现在上午的9-10时左右或者下午的15-16时左右。

在这些时段内,当产生降雪的云层不厚、覆盖范围不大,便可能会有阳光从云的缝隙中斜射出来,因而地面上就会看到阳光飞雪同时出现的景象。“太阳雪”跟夏天出现的“太阳雨”情形有些类似,只不过产生“太阳雪”的云层温度较低,降水是以雪的形态降落下来而已。

3.“雪粒”不是雪?也许大家都见过这种现象:天上有时会下起一粒粒白色的“小球球”,落到地上蹦蹦跳跳的。许多地方口语称它为“雪粒”或“米雪”。

在气象学上,这种东西叫做霰,又称雪丸或软雹,直径一般在0.3~2.5毫米之间,性质松脆,很容易压碎。可你知道吗,霰和雪虽然都是固态降水,但不属于雪的范畴。

霰通常在地面气温不太冷时降落,一般在下雪前降落,可以说是下雪的“前奏”。它产生于扰动强烈的云中,由雪晶(或雪团)大量地碰撞过冷云滴,使之冻结并合而成,下时常呈阵性。

4.积雪到底有多重?我们常用“轻舞飞扬”、“鹅毛”来形容雪花,足见雪花之轻盈。雪花只有在极精确的分析天平上才能称出它们的重量,大约3000~10000个雪花加在一起才有一克重。

可是,它却能把房屋、加油站压塌!主要是因为当它们在一起时,就可以聚沙成塔,以量取胜了。据统计,一立方米新雪中,雪花数量可达80亿个!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从降水量的角度来估算一下雪的重量。

通常情况下,在北方1平方米面积上8~10毫米的降雪厚度融化成水相当于降水1毫米;而在南方,1平方米面积上6~8毫米的降雪厚度融化成水相当于降水1毫米。根据水的密度,我们不难得出,在北方,1平方米面积上,8~10毫米的积雪大概重1公斤,那么,100平方米面积上8~10毫米的积雪就重100公斤;在南方,100平方米面积上6~8毫米的积雪就重100公斤。

可见,同样厚度的雪,南方含水量较高的雪比北方的重。再具体一点说就是,100平方米的平面屋顶如果积雪膝盖那么深,就会承受超过3-5吨的重压,这就相当于在屋顶上站了20多个200公斤左右的胖子,其重量可想而知!5.雪花可能“大如席”吗?“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垂落轩辕台。”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雪花真能“大如席”吗?其实,不要说“大如席”的雪花科学史上没有记录,就是“鹅毛大雪”,也是不容易遇到的。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官网的资料,有报道的最大雪花纪录于1887年1月28日在美国蒙大拿州 Fort Keogh被农场主 Matt Coleman发现,他测得这片雪花有 38厘米宽、4毫米厚,“比奶锅还大”。《***》表示“没有确凿证据支持这一说法”,现在这则纪录在吉尼斯官网上已经找不到了。

实际上,我们能够见到的单个雪花,它们的直径一般都在0.5~3.0毫米之间,直径最大也不会超过10毫米,至多像我们指甲那样大小。那些看起来比较大的雪花,如所谓的“鹅毛大雪”,其实并不是一朵雪花,而是由许多雪花粘连在一起而形成的。

空气比较潮湿的时候,雪花的并合能力特别大,往住很多雪花并合成一片。因此,严格地说,鹅毛大雪并不能称为雪花,它仅仅是许多雪花的聚合体而已。

6.雪花都是有“核”的?要想形成雪花,得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另一个条件就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

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

凝结核是物质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或固态,或由液态转化为固态的凝结过程中,起凝结核心作用的颗粒。在形成降水的过程中,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

所以说,我们看到的雪花其实都是有“核”的。7.第一个给雪花拍照的人是谁?Wilson Bentley,是一名1865年出生在美国佛蒙特州农场的普通人。

他自孩提时代便对观察自然界充满兴趣,尤其对雪花着迷,不到19岁。

关于冰雪运动的知识内容

有关冰雪运动的内容如下:

冰雪运动是指在大自然的严寒之中(通常进行于寒冷的冬季,气温一般在0摄氏度以下)依托冰雪从事的体育运动。从原始而古朴的的溜冰,到由雪橇犬、驯鹿等动物拉动雪橇在冰雪上飞奔;从滑冰的疾驰的速度与优美的技巧,到冰球场上的激烈的竞争与充满力量的碰撞;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冰雪风貌,到如今布满现代技术的人工场馆。

冰雪运动既是人类向自然环境发起的挑战,也是对人类挑战自己本身的渴望,更是一种在严寒中孕育而出、蓬勃发展的全新健身文化观念。早在60年代初期,滑冰就已经开始在我国北方盛行,甚至是部分北方地区冬季娱乐健身的主要活动。70年代末,我国的冰上运动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期,当时的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如哈尔滨等,几乎所有中小学、事业单位都在冬季浇筑冰场,不少工厂和机关都有自己的冰球队。

冰川的小知识

1.关于冰山的有关知识

地球上的两极和一些高山地区,长年都是白雪皑皑,穿着一件冰雪“外衣”。

在两极地区,由于那里得到的太阳热量少,气候终年严寒,一年四季都堆积着冰雪;在高山地区,由于那里地势高,空气稀薄不保暖,也有大面积的冰雪覆盖。终年被冰雪所覆盖的面积总共有1600万平方迹攻管纪攮慌归苇害俩千米,90%以上分布在两极地区。

这些冰雪是以冰川的形式在贮存和运动着。哪它又为什么会漂浮在海面上而为什么不融化在海水中?海上漂浮的冰山其实是南极大陆冰盖破裂后,进入海洋的巨大冰块。

南极大陆中间高,四周低像一个盾。数万年不化的积雪在它上面覆盖了数千米厚的冰盖。

冰盖自身的巨大压力使它们不断地向四周的大陆边缘运动。在海边,这些冰渐渐伸入水中,叫作陆缘冰。

当它们伸入水中过多时,由于水的浮力,它们会折断,成为一块漂浮在海上的巨冰。这就形成了冰山。

冰山对于航海是十分危险的,过去人们只能凭眼睛观察它们,现在可以用雷达来监测。分裂的冰块有时可达100多公里范围,是一种宝贵的淡水资源,但目前尚没有利用的方法。

2.有关冰川的资料

也叫冰河时代.冰川学说专家认为,全球气候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曾有数次冷暖变化,冰川作用随之重复发生。

气候寒冷时,降雪量增加,发育大规模的冰川,巨大的冰盖掩盖地球,称为冰期;当气候变暖时,冰川大规模消退,叫做间冰期。在5.7亿到6.8亿年前的先寒武纪里,我们的地球经历了第一纪冰川期。

那次冰川大规模覆盖了澳洲、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在4.1亿到4.7亿年前,地球遭遇第二纪冰川期。此次冰川覆盖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北部地区;地球经历的第三纪冰川期是在2.3亿到3.2亿年前,冰川覆盖面积扩大至整个南半球;著名的第四纪冰川期是从250万年前开始并一直持续至今,我们现在就生活在第四纪冰川期里。

在第四纪冰川期之初,冰川覆盖了整个北半球。第四纪冰川期之后的大冰期,自然就是第五纪冰川期了。

冰川期 glacial age,ice age,glacial period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

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

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在漫长的地质史上,地球曾历经三次温度持续下降的时期,地理学家将之称为“冰河期”,其中前寒武纪与古生代的冰河期持续了几千万年,新生代的冰河期则持续了两百万年。

关于冰河期的成因学界至今仍无一定论,部份学者认为,可能和地球自转时,地轴周期性倾斜角度的改变,导致阳光照射量减少有关。冰河期的发生,至今仍是自然科学的一个谜。

虽然科学家已相当肯定地球的绕日轨道和自转轴的变化,与冰河期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但这些变化并不会改变太阳的入射能量,只改变了入射阳光的分布,却能引起地球上气候极大的变化,这令科学家十分困惑。大约是人类刚出现在地球舞台的两百万年前,地质史上第三次冰河期“第四纪冰河期”同时揭开序幕,全球各地气温开始下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欧洲、北美洲和格陵兰,都被北极一路延伸过来的大冰盖所复盖。

这段期间,欧洲共发生了五次冰河期,北美洲及中国大陆则发生了四次冰河期。至于台湾,目前只确定雪山地区在最后一次冰河期,也就是七至一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曾发生过冰河。

学者们将其称之为“雪山冰期”。第四纪冰川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

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

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

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冰川期 glacial age,ice age,glacial period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

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围谷地形,kar)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二迭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

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

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现。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

在震旦纪(大约六亿年前)以前地球上的气候,我们目前并不清楚。从六亿年前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

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约六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3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这三大冰川期气候的时间周期尺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

在第四纪大冰川期气候中,目前我们已经确知其间气候仍是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这段时间世界各地的冰川进退次数并不一致,不过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第四纪北半球大部有四次冰期、三个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在北欧则有五次冰期、四次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建于1989年,占地195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冰川馆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冰川学,弘扬李四光及。

3.地理小常识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是这样描述冰川的:“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转变而来的。

雪的晶体逐步圆化变为粒雪,使积雪的密度逐渐增加。这一过程在温度接近融点和存在液态水时进行得最快。

其后,占优势的重结晶作用的平均粒径增大。当***体的密度达到约0.84克/立方厘米时,颗粒之间便没有空隙,而变得不可渗透。

这标志着从粒雪到冰川冰的转化。”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

冰川不同于一般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它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虽然很少有人见过冰川,但是冰川与人类息息相关。

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就是发源于冰川的,我国著名的河西走廊的绿洲就是靠祁连山冰川融水哺育的。原帖来自中国户外资料网:。

4.冰川旅游地理知识

一、什么是冰川?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是这样描述冰川的:"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转变而来的。

雪的晶体逐步圆化变为粒雪,使积雪的密度逐渐增加。这一过程在温度接近融点和存在液态水时进行得最快。

其后,占优势的重结晶作用的平均粒径增大。当***体的密度达到约 0.84克/立方厘米时,颗粒之间便没有空隙,而变得不可渗透。

这标志着从粒雪到冰川冰的转化。"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

冰川不同于一般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它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二、冰川是怎样形成的?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

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其中包括雪、雾、雹等。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就等于"无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

冰川存在于极寒之地。地球上南极和北极是终年严寒的,在其它地区只有高海拔的山上才能形成冰川。

我们知道越往高处温度越低,当海拔超过一定高度,温度就会降到0℃以下,降落的固态降水才能常年存在。这一海拔高度冰川学家称之为雪线。

在南极和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上,冰川是发育在一片大陆上的,所以称之为大陆冰川。而在其它地区冰川只能发育在高山上,所以称这种冰川为山岳冰川。

在高山上,冰川能够发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形不成积雪,也就谈不上形成冰川。

雪花一落到地上就会发生变化,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雪花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称之为粒雪,这种雪就是冰川的"原料"。积雪变成粒雪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们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挤压,紧密地镶嵌在一起,其间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致消失,雪层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渐减弱,一些空气也被封闭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冰川冰。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慢慢流下(当然流的速度很慢),就形成了冰川。

三、冰川为什么会运动?物体在受力情况下,为了适应或消除外力,可作三种变形,即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脆性变形(或称破裂)。一般物体在受力时都有这三个变形阶段。

例如一根弹簧,一般情况下,作弹性变形;当受力超过弹性强度时,作塑性变形,弹簧回不到原来的位置;当受力特大超过破裂强度时,弹簧拉断,作脆性变形。但是,这三个阶段究竟有主有从,三个阶段并不同样平分秋色。

到底以何种变形为主,要取决于材料本身的性质。就冰来说,由于它容易实现晶体的内部滑动,是有利于表现出塑性变形的。

但是,当外力突然增高时,很容易超过冰的破裂强度,发生脆性变形(断裂)。只有在缓慢加荷并长期受力时,冰才能充分显现出塑性变形的特色。

我们知道,物体在长期受力时,哪怕这种力较小,也会产生塑性变形。在冰川下部,由于上部冰层的压力和上游冰层的推力,老是处于受力状态,使下部冰层的塑性表现得比较充分。

同时,下部冰层的融点由于受压比上部冰层稍低,使下部冰层更接近于融点,因而塑性变形更易实现。这样,冰川下部出现塑性带就不难理解了。

而冰川表层,缺乏长期受力这个重要条件,当外力突然增加时,往往作弹性或脆性变形,成为脆性带。在一个畅通的山谷中,冰川流动时最大流速出现在冰川表面,愈近谷底速度降低,这种运动方式叫做重力流。

如果冰川运动过程中,在前方遇到突起的基岩或运动变缓的冰块的阻塞,就在那里形成前挤后压的剪应力,这种流动方式叫做阻塞重力流。在发生阻塞重力流的地方,冰中常有许多逆断层,还有复杂的褶皱出现。

四、冰川有哪些类型? 1.山岳冰川山岳冰川呈线(带)状,流动于山间低洼之处。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高山地带。

按其发育规模及形态又可分为:冰斗冰川与悬冰川:冰斗冰川是规模较小而数量最多的一种冰川。冰川的积雪区与流动区无明显界限。

雪线的分布较其它类型的山岳冰川都高。当其冰雪量增加或雪线下降时,冰斗冰川中的雪冰盛满了积雪凹地,冰舌从出口处慢慢向下流动,便形成悬冰川。

悬冰川的冰舌末端为一陡坎,经常发生周期性的崩落,称为冰崩。冰斗冰川与悬冰川多分布在山坡上,冰斗底部的高度与雪线的高度基本一致。

在海拔6000米左右的边缘山区,主要发育这一类型冰川。 2.山麓冰川山谷冰川流出山口,漫流于山前平原之上,称山麓冰川,是山谷冰川和大陆冰川的过渡类型。

3.大陆冰川大陆冰盖主要分布在南极和格陵兰岛。山岳冰川则分布在中纬、低纬的一些高山上。

全世界冰川面积共有l5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大陆冰盖就占去1465万平方公里。因此,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相比,规模极为悬殊。

大陆冰川是冰川面积最大,冰层厚度最大的一种冰川。大陆冰川的运动基本上不受下伏地层的影响。

在大陆冰川中,表面呈凸形之盾状的叫冰。

5.第四纪冰川的相关知识

第四纪冰川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

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

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斯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

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冰川期 glacial age,ice age,glacial period这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continental glacier)所覆盖的时期。最近的冰川期在更新世,据在欧洲和北美研究的结果,认为共有六次冰川期,五次间冰川期。

在日本根据分析冰斗地形(围谷地形,kar)地形发现有两次冰川期。最显著的冰川期是在石炭纪-二迭纪,冰川的遗迹残留于冈瓦纳大陆。

除上述两大冰川期外,在欧洲和美洲还发现有前寒武纪、中生代和第三纪的冰川遗迹,但都不太显著。地球自诞生后,气候也一直在变迁中。

地质年代中地球的气候是温暖和寒冷交替著出现。在数十万年以上的极长周期气候中,有大冰川气候周期和冰川时代气候周期。

在震旦纪(大约六亿年前)以前地球上的气候,我们目前并不清楚。从六亿年前前古生代震旦纪起一直到一万年前新生代的第四纪止,地球上的气候共经历了三次大冰川气候。

第一次是震旦纪大冰川期,距今约六亿年;第二次是古生代后期的石炭—二叠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3亿年;第三次是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这三大冰川期气候的时间周期尺度大约是千万年至亿年左右。

在第四纪大冰川期气候中,目前我们已经确知其间气候仍是寒冷与温暖交替出现。这段时间世界各地的冰川进退次数并不一致,不过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第四纪北半球大部有四次冰期、三个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在北欧则有五次冰期、四次间冰期和一个冰后期。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建于1989年,占地1950平方米,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冰川馆是研究我国第四纪冰川学,弘扬李四光及老一辈地质学家爱国敬业精神,向广大观众介绍地质科普知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坐落于北京西郊翠微山下第四纪冰川擦痕处,是世界上唯一的以第四纪冰川擦痕实物为基础建立的博物馆。

冰川擦痕是地质学家李捷在勘测永定河引水渠地质、地貌时发现的,并经过了李四光等国内外专家学者鉴定,于1957年被确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陈列馆的展陈分为冰川擦痕遗迹和5米长的画廊,包括鸵鸟蛋、恐龙蛋、三叶虫、猛犸象牙等化石及各种大小不同的冰渍石实物标本和介绍冰川知识及冰川资源现状四部分内容。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介绍了地球和太阳的形成和关系、人类的诞生、冰川的形成和消亡、李四光创立新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和地质工作者为寻找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所作的不懈努力。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称为冰河期(ice age)以下简称冰期。

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

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

第四纪冰期的遗迹最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词条开放分类:地理、冰川、地质学、冰期、地史参考资料: 1. 2.贡献者: ihelpyou、sunlad、再见西雅图、瞬弟弟、hazeofsky、szjax、刘家伦、138335、mixiaoxi、高楼居士、whwfjp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银杏、新疆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纽芬兰岛、黄山、活化石、冰川期、九万山、太白山、巴塔哥尼返回页首。

6.冰川旅游地理知识

一、什么是冰川?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是这样描述冰川的:"冰川冰是由降落到地面的雪转变而来的。

雪的晶体逐步圆化变为粒雪,使积雪的密度逐渐增加。这一过程在温度接近融点和存在液态水时进行得最快。

其后,占优势的重结晶作用的平均粒径增大。当***体的密度达到约 0.84克/立方厘米时,颗粒之间便没有空隙,而变得不可渗透。

这标志着从粒雪到冰川冰的转化。"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间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

冰川不同于一般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它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二、冰川是怎样形成的?冰川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

要形成冰川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固态降水,其中包括雪、雾、雹等。没有足够的固态降水作"原料",就等于"无米之炊",根本形不成冰川。

冰川存在于极寒之地。地球上南极和北极是终年严寒的,在其它地区只有高海拔的山上才能形成冰川。

我们知道越往高处温度越低,当海拔超过一定高度,温度就会降到0℃以下,降落的固态降水才能常年存在。这一海拔高度冰川学家称之为雪线。

在南极和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上,冰川是发育在一片大陆上的,所以称之为大陆冰川。而在其它地区冰川只能发育在高山上,所以称这种冰川为山岳冰川。

在高山上,冰川能够发育,除了要求有一定的海拔外,还要求高山不要过于陡峭。如果山峰过于陡峭,降落的雪就会顺坡而下,形不成积雪,也就谈不上形成冰川。

雪花一落到地上就会发生变化,随着外界条件和时间的变化,雪花会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圆球状雪,称之为粒雪,这种雪就是冰川的"原料"。积雪变成粒雪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们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加,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挤压,紧密地镶嵌在一起,其间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致消失,雪层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渐减弱,一些空气也被封闭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冰川冰。

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地变成晶莹透彻,带有蓝色的水晶一样的老冰川冰。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慢慢流下(当然流的速度很慢),就形成了冰川。

三、冰川为什么会运动?物体在受力情况下,为了适应或消除外力,可作三种变形,即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脆性变形(或称破裂)。一般物体在受力时都有这三个变形阶段。

例如一根弹簧,一般情况下,作弹性变形;当受力超过弹性强度时,作塑性变形,弹簧回不到原来的位置;当受力特大超过破裂强度时,弹簧拉断,作脆性变形。但是,这三个阶段究竟有主有从,三个阶段并不同样平分秋色。

到底以何种变形为主,要取决于材料本身的性质。就冰来说,由于它容易实现晶体的内部滑动,是有利于表现出塑性变形的。

但是,当外力突然增高时,很容易超过冰的破裂强度,发生脆性变形(断裂)。只有在缓慢加荷并长期受力时,冰才能充分显现出塑性变形的特色。

我们知道,物体在长期受力时,哪怕这种力较小,也会产生塑性变形。在冰川下部,由于上部冰层的压力和上游冰层的推力,老是处于受力状态,使下部冰层的塑性表现得比较充分。

同时,下部冰层的融点由于受压比上部冰层稍低,使下部冰层更接近于融点,因而塑性变形更易实现。这样,冰川下部出现塑性带就不难理解了。

而冰川表层,缺乏长期受力这个重要条件,当外力突然增加时,往往作弹性或脆性变形,成为脆性带。在一个畅通的山谷中,冰川流动时最大流速出现在冰川表面,愈近谷底速度降低,这种运动方式叫做重力流。

如果冰川运动过程中,在前方遇到突起的基岩或运动变缓的冰块的阻塞,就在那里形成前挤后压的剪应力,这种流动方式叫做阻塞重力流。在发生阻塞重力流的地方,冰中常有许多逆断层,还有复杂的褶皱出现。

四、冰川有哪些类型? 1.山岳冰川山岳冰川呈线(带)状,流动于山间低洼之处。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高山地带。

按其发育规模及形态又可分为:冰斗冰川与悬冰川:冰斗冰川是规模较小而数量最多的一种冰川。冰川的积雪区与流动区无明显界限。

雪线的分布较其它类型的山岳冰川都高。当其冰雪量增加或雪线下降时,冰斗冰川中的雪冰盛满了积雪凹地,冰舌从出口处慢慢向下流动,便形成悬冰川。

悬冰川的冰舌末端为一陡坎,经常发生周期性的崩落,称为冰崩。冰斗冰川与悬冰川多分布在山坡上,冰斗底部的高度与雪线的高度基本一致。

在海拔6000米左右的边缘山区,主要发育这一类型冰川。 2.山麓冰川山谷冰川流出山口,漫流于山前平原之上,称山麓冰川,是山谷冰川和大陆冰川的过渡类型。

3.大陆冰川大陆冰盖主要分布在南极和格陵兰岛。山岳冰川则分布在中纬、低纬的一些高山上。

全世界冰川面积共有l5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极和格陵兰的大陆冰盖就占去1465万平方公里。因此,山岳冰川与大陆冰盖相比,规模极为悬殊。

大陆冰川是冰川面积最大,冰层厚度最大的一种冰川。大陆冰川的运动基本上不受下伏地层的影响。

在大陆冰川中,表面呈凸形。

关于冰雪中的小知识和关于雪的科学小知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