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介绍一下埃塞俄比亚这个国家


  【国 名】 埃塞俄比亚联凳老者邦民主共和国(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

  【面 积】 面积1,103,600平方公里。

  【人 口】 7740万(2005年埃官方数字)。枣薯人口增长率为2.9%。全国约有80多个民族,主要有奥罗莫族(40%)、阿姆哈拉族(20%)、提格雷族(8%)、索马里族(6%)、锡达莫族(4%)等。居民中45%信奉埃塞正教,40-45%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新教、天主教和原始宗教。阿姆哈拉语为联邦工作语言,通用英语,主要民族语言有奥罗莫语、提格雷语等。

  【首 都】 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人口逾300万(2004年埃官方数字)。年平均气温16℃,年均降雨量1237毫米。

  【国家元首】 总统吉尔马·沃尔德·乔治斯(Girma Wolde Giorgis),2001年10月8日当选。2001年10月埃人民代表院通过的“总统法案”规定:总统由无党派人士担任,不得有任何政治组织背景,卸任后亦不得参与政党活动;总统因死亡或疾病不能履行职责时,由议会任命代总统。

  【重要节日】 阿杜瓦大捷纪念日(Victory of Adwa Day):3月2日;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执政纪念日(Downfall of the Derg):5月28日;埃历新年:9月11日(New Year)。

  【简 况】 非洲东北部内陆国。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毗邻,西同苏丹交界,南与肯尼亚接壤,北接厄立特里亚。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隆起,四周低下。高原占全国面积的2/3,平均海拔近3000米,大部地区属海拔2,500-3,000米的火山熔岩高原,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年平均气温13℃。最高峰达尚峰高4,620米。东南部为较低的索马里高地,东北沿海有狭长平原。东非裂谷带斜贯中部,谷地深陷,有成串状分布的湖泊群,多火山和热泉。热带草原和亚热带森林气候为主,兼有山地和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从西部高原的1,500毫米,向东北、东南递减到100毫米。沙漠和半沙漠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具有三千年文明史。公元前8世纪建立努比亚王国。公元前后建立阿克苏姆王国,10世纪末被扎格王朝取代。13世纪,阿比西尼亚王国兴起,19世纪初分裂成若干公国。1889年,绍阿国王孟尼利克二世称帝,统一全国,建都亚的斯亚贝巴,奠定现代埃塞俄比亚疆域。1890年,意大利入侵,强迫埃接受其“保护”。1896年,孟尼利克二世在阿杜瓦大败意军,意被迫承认埃独立。1928年海尔·塞拉西登基,1930年11月2日加冕称帝。1936年,意大利再次入侵,占领埃全境,塞拉西流亡英国。1941年,盟军击败意大利,5月5日塞拉西归国复位。1974年9月12日,一批少壮军官政变推翻塞拉西政权,废黜帝制,成立临时军事行政委员会。1977年2月,门格斯图·海尔·马里亚姆中校发动政变上台,自任国家元首。1979年成立以军人为主的“埃塞俄比亚劳动人民党组织委员会”,推行一党制。1987年9月,门宣布结束军事统治,成立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1988年3月,埃爆发内战。1991年5月28日,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埃革阵)推翻门格斯图政权,7月成立过渡政府,埃革阵主席梅莱斯·泽纳维(Meles Zenawi)任总统。1994年12月制宪会议通过新宪法。1995年5月举行首次多党选举。8月22日,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成立,含举梅莱斯以人民代表院多数党主席身份就任总理。在2000、2005年两次大选中,埃革阵均获胜,梅任总理至今。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የኢትዮጵያ ፈደራላዊ ዲሞክራሲያዊ ሪፐብሊክ)(中国大陆译埃塞俄比亚,台译衣索比亚),历史上亦曾被称为阿比西尼亚(Abyssinia),是一个位於非洲东北的国家。和一般非洲国家不同,埃塞俄比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被义大利入侵(1936-1941年)之前,一直维持其古老的君主和制度,并未有受到殖民主义浪潮的吞噬。1974年,一次军事流血政变将1930年代以来一直统治埃塞俄比亚的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推翻悄竖以后,埃塞俄比亚改为奉行社会主义。

埃塞俄比亚在1980年代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由於新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害,埃国出现前所未有的饥荒。各国为了抒解当地灾情而举办了一个超大型演唱会,并为大启空大会作了一首主题曲「We are the world」。埃塞俄比亚问题使世界关注到第三世界武器泛滥,以及富裕国家的压逼造成的经济失衡,引致1980年代的绿色运动思潮。(相关条目:埃塞俄比亚饥荒)

地理
埃塞俄比亚面积达109.7万平方公里,位於非洲东部广阔的埃塞俄比亚高原,1993年5月厄利垂亚省独立建国之后,成为一个内陆国,邻国有吉布地、厄利垂亚、苏丹、肯亚和索马里。首都在亚的斯亚贝巴。

人口
2006年7月人口有74 777 981人。

历史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旧称阿比西尼亚,曾经是东非一大强国,领土达至现今的苏丹和索马里。旧约圣经也记载过埃塞俄比亚曾经出过一位美艳的女王,名叫示巴女王,曾上耶路撒冷向所罗门王问智慧,传说两人发生关系,诞下一子,现今埃塞俄比亚的所罗门王朝的国王和贵族,宣称拥有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的血统。现在,还有一小部份的犹太人还带著非洲血统,有著黝黑的皮肤,而埃塞俄比亚的语言也和旧约圣经后期使用的文字很接近。现今该国的大部份人口都是基督徒,使该国在邻近的伊斯兰国家当中显得很突出,并不时成为冲突的源头。从埃塞俄比亚独立出去的厄利垂亚,其主要人口就是伊斯兰教徒。

此外,埃塞俄比亚为非洲最晚受殖民主义侵扰之国家,在非洲对抗殖民大国的战争和反抗有支持的作用,以下是它对欧陆国家的一些战事:
1885年:第一次义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此战令厄利垂亚脱离埃塞俄比亚,该地成为义大利的殖民地。

1895年:第二次义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此战是义大利人的严重失败,不但使埃塞俄比亚脱离殖民者的魔掌,更令义大利赔偿一千万里拉给埃塞俄比亚。
其中1895年的第二次义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是埃塞俄比亚在往后数十年间远离帝国主义的一战。

语言
官方语言:阿姆哈拉语、英语

政治
主条目:埃塞俄比亚政治

经济
经济落后。农牧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埃塞俄比亚是咖啡的原产地,咖啡至今仍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亏数,年产量一般在20万吨左右,其他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豆类、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基本自给。畜牧业比较发达,牲畜存栏量居非洲首位。工业有纺织、建筑伐木、水泥和农畜产品加工,新建有炼钢、石油提炼等。主要贸易对象有美国、日本、俄罗斯、义大利,出口咖啡、牛羊皮、油菜籽等。铁路总长781千米,公路24000千米,其中9000千米可全年通行。

省份

埃塞俄比亚行政区划埃塞俄比亚划分为9个州和2个市:

亚的斯亚贝巴市 (የአዲስ አበባ አስተዳደር)
阿法尔州 (የአፋር ክልል)
阿姆哈拉州 (የአማራ ክልል)
甘贝拉各族州 (የጋምቤላ ሕዝቦች ክልል)
德雷达瓦市 (የድሬዳዋ አስተዳደር)
宾香古尔州 (የቤንሻንጉል-ጉምዝ ክልል)
哈勒里民族州 (የሐረሪ ሕዝብ ክልል)
奥罗莫州 (የኦሮሚያ ክልል)
索马里州 (የሶማሌ ክልል)
南方各族州 (የደቡብ ብሔሮች ብሔረሰቦችና ሕዝቦች ክልል)
提格雷州 (የትግራይ ክልል)

首都 亚的斯亚贝巴
最大城市 亚的斯亚贝巴
面积
国土面积:1,104,300平方公里(世界第26名)
水域率:0%

时区 UTC +3至+4
人民生活
官方语言 阿姆哈拉语
人口
总人口:74777981(世界第15名)
人口密度:70/km2(世界第123名)

政治文化
国家领导人
国家元首:总统:吉尔马·沃尔德-乔治斯Girma Wolde-Giorgis
政府首脑:总理:梅莱斯·泽纳维Meles Zenawi

经济实力
GDP $59,930,000,000美元(列第72位)
人均GDP $800美元(列第223位)
中央银行 埃塞俄比亚中央银行
货币单位 埃塞俄比亚Birr
国家资料
国家代码 ETH
国际域名缩写 .et
国际电话区号 +251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F%83%E5%A1%9E%E4%BF%84%E6%AF%94%E4%BA%9E&variant=zh-hk
在东非 有著名的东非大裂基带清谷行粗 是非洲搏前水资源丰富的国家 有"非洲水塔"之称
国家经济不是很好 ~~~~ 人民生活破败不堪~~~~
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位于非洲东部,面积1103600平方千米。除首都外穗游,分为25个去和4个自治区。人口5865万,有奥罗莫族,阿姆哈拉族,提格雷族等80多个民族。阿姆哈拉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在非洲各国中地势最高,素有:“非洲屋脊”之称,高原占全国2/3,多死火山,最高峰达尚峰海拔4620米。东非大裂谷从东北到西南斜贯。河湖众多,多急流,瀑布。气候多样,分属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气候类型。矿产有黄金,铂镍,铜,铁,煤等多种。水力丰富,号称“东非水塔”。森林覆盖率猜陆销仅2.7%。
最不发达国家。工业门类不全,结构不合理,工业以食品,饮料,纺织,皮革加工为主。矿产尚起步。农业受天气影响大,以小农耕作为主。咖啡产量居非洲第3位,占出口总收入2/3。牲畜存栏总数居非洲之首,世界第10位。但以家庭放牧为主,抗灾力低。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及悉散野生动物公园较多。货币名称:埃塞俄比亚比尔。
交通以公路,空运为主。公路运输量占全国总运量90%。有40多个国内和国际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