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卧龙凤雏之一可得天下,可刘备即得了卧龙又得了凤雏怎么还得不到天下?


刘备及其西蜀王国的命运轨迹也颇有教益。刘备最初并没有把人才问题摆到应有的高度。他感叹,自己之所以半生落魄不遇是因为“命运多蹇”。通过世外高人司马徽之口匡谬说:“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然后说了一句最能表达人才价值的话:“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这才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后,一方面在文治武功方面,为刘备制定一个个奇谋方略,取得一次次胜利;另一方面荐贤举能,罗致人才,壮大刘备阵营。从此,刘备气象日益更新,胜赤壁,得荆州,取西川,定汉中、称王称帝。这时刘备麾下,文有孔明、庞统、法正等相佐,武有“五虎上将”、魏延等效命,可谓盛极一时。西蜀政权到了后期,江河日下,最早谢落,人们固然可以从政治上、军事上找出诸多原因,但仿悄拆归根到底在于人才凋谢,后继无人。随着开国的谋臣武将相继下世,特别是诸葛亮巨星陨落,西蜀显现出严重的人才危机。蒋琬、费祎虽继任孔明,但循规蹈矩,才气不足,缺少进取,毫无建树,和诸葛亮相比黯然失色运兄。姜维是诸葛亮苦心培养的接班人,但他的主要才能在军事方面,其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远在孔明之下,难以担当治理国家和统一天下的大任。更有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文不能选才,武不能用将,却听信宦官谗言,逼得姜维避祸沓中,造成布防上的漏洞,被邓艾一支轻兵偷袭成功。相比之下,魏国在曹操死后,又有备枣司马懿、邓艾、钟会等,雄才大略,奇峰迭起。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递次有吕蒙、陆逊,也算是后浪推前浪,一代继一代。

按照“三国演义”后来的描述,如果刘备完全听从诸葛亮的建议,肯定可以得天下的。但关羽死后,刘备失去理智,一意孤行,要给兄弟报仇,而后又犯了严重的战略性错误:部队多,战线长。而且他刚愎自用,自认为“自小熟读兵书”,将大军停于草木繁盛的彝陵,并且连营来壮声势,才惨遭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使蜀国元气大伤。
如果刘备一直肯用诸葛亮的建议,那么平天下肯定没问题,加上后主无能,诸葛亮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已经是不易了。

因为刘备得到诸葛亮的时间太晚了。在当时,孙权,曹操都已经发展起来了,而他还只是兄弟三人带着些小卒子,完全是小散户。如果在讨伐董卓时就有了诸葛亮,那刘备就轻松许多了,完全可以一城一池的打下来,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就能救得献帝,那曹操就因此不会发展太快,而在后来对刘备有些压着打的趋势了。
第二个原因是凤雏死的有些过早了,友启仅仅拿了个西川就挂了。所以,庞统这雏凤还没有展翅就死了,是对刘备的大损失。
至于诸葛是因为他事必躬亲,被司马懿拖在五丈原,拖垮了累死了。
而刘备得了凤雏和卧龙还没得天下,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关羽在荆州守城不利,致使被杀,导致刘备一怒之下东征东吴,到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搞得张飞也挂了,刘备也死了,弄得诸葛多年准备付诸东流。
再最后的原因是,上方谷之战,天公不作美,司马懿没死,让诸葛亮气得大病一场(再加上长时间劳累,身子骨不行了),最后死五丈原。
追根究底刘备没得天下,最大的原因是他那不争气的、高傲的二弟,如果云长听了马良的话,退守荆州,那刘备就不会东征东吴,从而使蜀国元气大伤,在后来山姿的对魏战争中就不会屡次失败,而把诸葛拖死在五丈好唯如原
凤雏与卧龙在战略上是不同的,刘备刚开始本身又没有多少资源,无法真正执行他们的战略,所以前期以凤雏的战略为主,凤雏死之后,才到卧龙,但卧龙是战略家,不是战术家,自天下三分后,刘备身边能打仗的就没了,所以备陵卧缺滚脊龙战略再好,真正伏渗能执行他构想的没几个,所以七出祁山才失败,自然得不到天下。
底子太差,从三个伏燃草莽单人,到入伍伐黄,到最后天下大半,哪个不是奇迹啊,天下三分了,有实力了,关孝橡羽自傲败走麦城,张飞被刺,刘备又不听劝,自己带兵吃了败仗,回来如果不死,还有可能翻身,可惜又死了,天下得巧厅旁容易,守难啊!
这种俗话都是吹嘘出来的,相当于一个炒作公司,这样一来孔明和庞统就没有就业压力了,到哪里贺尺都可以做CEO。孔明胜在战略,庞统稿拍纤长于战术,搭键仿配默契的话,当无人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