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

中国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

我不喜欢那些完全不了解儒家文化内涵,甚至根本没有读过或了解过《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家经典的人!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它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不管你承认与否,儒家文化无处不在,体现在你说话做事的方式中,体现在你做人的理念中。你的血液里流淌着儒家文化的基因。可以说,没有儒家,就没有中国!

无知者无畏是可悲的。只有吃透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特别是中国原始儒家思想,即先秦儒家思想,才能真正尊重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对中国儒家精神一无所知,一知半解的人,是没有资格批判儒家,黑儒家的。

现在,我们来谈谈中国儒家,尤其是原始儒家的一些优秀文化精神。

儒家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它至少具有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儒家主张人的生活方式要符合礼,即持礼、守礼、尊礼、循礼。礼仪的观念贯穿中国人的生活。这一点在孔子身上尤为突出。子曰:“不学礼仪,立不起来。”恪守礼仪,践行礼仪精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其实也是人的行为规范。孟子更强调个人道德和主观能动性的提高,而不太重视礼。而孟子认为,只要努力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自然就能“以礼待人”,也强调过礼的生活。孔子的“礼”在荀子那里得到了强化,但荀子认为单靠礼不足以规范人们的生活,所以主张“礼法并举”,这深深影响了法家以法治国的理论。

孔子的礼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政治礼,一个是个人礼。孔子更关注人的问题,即人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说到底,儒家关注的是如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共同维护大众空之间的和谐。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强调“忠恕之道”。“忠”就是“想为别人出头就为别人出头,想伸手就伸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换位思考和包容。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儒家的忠恕之道都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礼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内心对礼的敬畏和尊重,解决了为什么要守礼的问题;第二,人的外在行为,如何遵守礼,也就是社会规范。儒家主张尊重,崇拜,服从,过温柔,和谐,美好的生活。为什么这能成为“儒黑”攻击儒家的理由?

第二,儒家主张勤奋好学。儒家是一群特别注重文化知识学习和传承的学者。孔子说,“十五期间我有志于学习”,人类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才能走向文明和未来。《论语》开篇,孔子说:“不如边学边学。”他明确提出人生的三大乐趣,第一是追求知识,主张要终身学习。先秦时期的儒学大师荀子也非常重视学习,著有《劝学篇》,劝人学习,化恶为善。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启迪和培养人的理性精神的过程。儒家思想具有实事求是的理性主义精神。子曰:“知其所知,不知其所不知,知其所知。”这种理性主义精神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承认自己的无知是一种大智慧”有多相似?为什么人们只盯着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崇拜他,却“鄙视”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导师孔子?

第三,儒家主张“中庸”,即“中立”,不偏不倚。儒家主张“过犹不及”,反对盲目走极端的非理性精神。儒家一直强调“中庸”的生活。要知道,原始儒家“极亮中庸”的价值观,绝不是我们误解的“和稀泥”“壁花”的庸俗混世哲学。事实上,孔子强烈反对庸俗的混世“小人欲居其乡”,提倡君子人格。

孔子主张“过犹不及”,做任何事都不可能过犹不及,即使做得不妥当。要践行一种“守中心,守正道”的人生。也就是说,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这种“中庸”的人生理念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人文精神,一直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进步。就中国的改革开放战略而言,我们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这种方式鼓励创新,但不走极端。而是有容错的试错机制,没有采用前苏联sturm und drang的休克疗法,从而使我们的改革在一步步的探索中获得成功。这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四,儒家主张“士以道为旨”,过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孔子认为,君子的理想人生应该是“君子之志在道、德、仁、艺”,君子首先要立志弘扬大道。孔子也说过“君子谋道而不谋食,君子忧道而不贫。”孔子说“以道为旨”并不是指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一直大吃大喝。孔子说,他一直看不起,不理会这种“无以言表”的人。君子的价值目标一定是道与义,而不是衣食住行等个人私利和小利。君子应该有更高的价值追求。

儒家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并具有崇高的责任精神。我们应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先生用著名的“横渠四句”概括了中国人的历史使命、责任和担当:“立心为天地,立命为民,学古为今用,和合天下”,是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和人生道路。诚然,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大作为。但是儒家思想教导人要有决心,要承担社会责任,要实现人的最高价值,要造福国家和社会,这有什么不好?

第五,儒家秉持道德自主的理念,注重道德修养。儒家的最高人格理想是“内圣外王”的原则。也就是说,要想有大作为,首先要从“内圣”入手,培养一颗平静的心和高尚的道德境界。这样,即使做不出“外王”的大业,也可以通过培养高尚的道德来达到“内圣”,实现孟子所说的“贵在无愧于天道,不骄于人。”至于个人道德修养,孔子坚信个人的主体作用。子曰:“吾欲仁者,仁也。”只要我们内心真诚地追求仁,仁的崇高道德就会实现。孔子也说“人可以德,不可以不德”,强调个体主体在自我修养中的能动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常识网 » 中国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