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客家文化(会昌客家楼)

关于【参观客家围屋】,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参观客家围屋:研学旅行|探寻客家民居 传承客家文化 会昌中学学子走进安远东生围2、参观客家围屋,围屋里的客家女人1、参观客家围屋:研学旅行|探寻客家民居 传承客家文化 会昌中学学子走进安远东生围

研学是脚下行走的课程。10月-11月,会昌中学学子在安远东生围开展了以“探访镇岗乡东生围,传承客家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研学旅行活动。将近千名师生一起走出校园,走进安远东生围,感受客家民居昔日繁华,传承客家优良传统文化。

观围屋寻历史

历史斗转星移,许多历史印记已难寻觅,作为客家文化代表的围屋却留下许多记忆。客家围屋保留了中原远古风情习惯,生活方式,是古代客家民居建筑形式之一。它,集祠、家、堡于一体,东生围外墙高9.3米,厚1.3米,坚固如铁。墙基用鹅卵石砌成,桐油石灰灌缝。墙身采用“金包银”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青砖砌成,另三分之二墙体用土坯砖垒砌。围屋里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奇妙设计,每一样都蕴含着客家人的勤劳和智慧。

围屋墙体

外大门的鳌鱼 防御及采光的斗窗

学生们在老师和教官的带领下,参观了安远具有代表性的四座围屋:东生围、磐安围、尊三围、蔚庭围。

亲手制作客家米粄

安远的美,不止山水,更让人欢喜的,是这座客家小城花色品种琳琅满目,香甜咸辣各味俱全的安远客家小吃。其中粄的种类最为丰富,也最俘获人心。

午餐过后,同学们亲自体验制作了安远传统特色美食“米粄”,每个人都非常活跃的进行创意制作,同学之间还相互配合,共同制作,空气中充斥着欢乐的因子。

劳动成果

学唱采茶戏

江西地区是典型的鱼米之乡,风景秀美、气候温暖,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江西赣南地区盛产采茶歌曲,《斑鸠调》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

会昌中学学生一行盘坐在磐安围禾坪前,跟着老师学唱《斑鸠调》及基础的采茶戏动作,现场笑语喧哗,好不热闹。

丰富有趣的扩展活动

在教官的带领下,同学们开展了“听令传物”等团队拓展活动。“打仗需要什么?”打仗需要什么?”“需要一张现金”“需要一个硬币”……学生在活动中相互配合,共同协作,极大的增强了团队意识,加深了同学情谊。

研学,脚下行走的课堂。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

end

噼里啪啦一顿牛皮的内容分享完毕,记住来源:安远东生围景区

策划:杜伟华

审核:赖世春

编辑:王菲

2、参观客家围屋,围屋里的客家女人

1997年温燕霞创作了长篇小说《夜如年》,后来这部长篇小说被改编成了电视剧,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经过修订,在2009年小说以另一个名字《围屋里的女人》再次出版。

小说以赣南客家人的生活为题材,描写了一群客家妇女的悲惨人生,其中以豆苗、五娘、铁板嫂、阿芸婆凄苦的生命历程为主线,在交错的叙述中虚构一段悲戚的往事。

文中洋溢着浓浓的客家风情。体现了温燕霞作为一个客家女,希望以个人经验,通过想象,勾勒客家文化的决心。走进温燕霞的小说世界,就像从黑白光影逐渐进入到彩色画面,一切都在骤然明朗。

不过明朗的只是画面的颜色,小说表达的内容却是沉重而又绝望的。而身为客家女的温燕霞,也没有被强烈的身份意识占据,一味地讴歌客家文化,她在复苏客家民系记忆时,既有对客家文化温柔的凝望,也有对客家文化严厉的审视。

下面我将从独特的女性形象、鲜明的客家风情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温燕霞小说中特定的客家文化内涵,听温燕霞讲述一个个宿命般的悲剧故事。

一、刚柔相济的客家女性

《围屋里的女人》中,这群女人都是寡妇,是一个满腹辛酸又很容易被妖魔化的群体。用现代的眼光来写这样特殊的一个群体,很容易被指认为为她们翻案。

但在温燕霞小说中,没有赤裸裸的对男权秩序的控诉,男权秩序在她那里更像是一个已经预设好的大环境,像是一座无法撼动的大山,生活在那里的人必须习惯,温燕霞更看重的是这些被异化了的女性内部和女性生命个体之间的生存差异。

她们曾经把希望寄托在男性那里,希望被拯救,自己也乐于成为一个被拯救的角色。这些都是她们意识里根深蒂固的封建纲常意识,渴望被保护,用女性的柔弱来衬托男性的英雄气概。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对她们造成太大危害,她们还是乐于忍耐着生活下去。

但是,当被拯救成为了奢望,她们就会拥有坚强的一面,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去拯救自己。阿芸婆对叔伯的复仇、铁板嫂对丈夫的反叛、豆苗的以死相抗、五娘的雨夜出逃,都是在极端的状态下进行的反抗,有以暴制暴的残忍,也有无奈的妥协。

不过,她们的反抗在强大的时代秩序面前,只能显示出个人的力量的渺小。这些女人最终还是难逃劫难,阿芸婆死于疾病和绝望、铁板嫂死于一场大火、豆苗从围屋高墙纵身一跃、五娘在林间被误杀,她们用自己的方式,用女性刚强的一面也还是难逃死亡的厄运。

女性刚强能干的一面还表现在她们在围屋内的生活中,围屋里住着上百位寡妇。她们除了承受日日的无聊之外,并不是无所事事。她们被关在围屋里,也还需要通过做各种活来维持生计。

特别是阿芸婆作为堂主,“清洁堂”里的大小事务更是要她负责。但她却管理的额井井有条,让几百位寡妇都信服。丑陋的铁板嫂在进入“清洁堂”后更是展现了自己在管理上的才能,被大家夸赞比男人还厉害,她后来更是冒着生命危险救助老龙子。她没有什么政治意识,完全是出于对老龙子的爱慕。

这些客家女性都有着多面的性格。她们既保持了传统女性的一些特质,又因环境的关系,有了自身的一些特点。

如果我们回望整个客家的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到这些特点其实是有根据的。客家妇女在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同时,也受到了“蛮夷”文化的影响。“宋明理学与“蛮夷”文化传统交互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客家妇女的生活,使客家妇女生活呈现多向度、多层次,色彩斑斓、纠结复杂的面貌。”

这些女性聚集在一起,带着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但是,在这种被围困被压抑的环境里,女性之间的温情往往持续的不长,有时更是会异化,这也就使得她们把欲望投射到同性身上,像阿芸婆和五娘,阿芸婆和铁板嫂之间的暧昧关系。

不过,寡妇本就是一群被异化了的群体,所以她们之间也充满着各种冲突,嫉妒别人的美貌、为了各自的利益斤斤计较。 总之,这群女性刚柔并济,温燕霞写出了她们在抗争之后的绝望。 既有与传统相统一的一面,又表现了不一样的特质。

二、独具特色的客家风情

除了对客家女性的描绘,温燕霞的小说中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客家风情,表现了客家民系的文化精神。其中,故事发生的场景围屋就是客家建筑中的一个奇迹,表现了客家民系的智慧。而小说中人物对话更是使用了大量的客家方言,展现了客家先民对客家方言的尊重。

1、围屋及其隐喻

温燕霞是客家人,对客家人的社会生活非常熟悉,这便为她的创作打下了基础。她老家江西赣南浓郁的客家风情常常令她着迷,而谢家老围浓厚的历史氛围更是刺激她创作的一个动机。

而她也正是在参观了谢家老围后,从民俗博物馆讲解员那些介绍出发,敷衍出了一段民国时期客家妇女的故事,这虽然是个借由想象而生成的故事,但从温燕霞巨细靡遗的描述中,又显得那样生动而真实。

谢家老围是客家文化里最具特色的建筑,它包含了多层的隐喻。

首先,谢家老围是有浓厚的历史感。在那里面发生的事情,经年累月,不知不觉就变得神秘。谢家老围对外面的人来说是不祥之地,是一个进去了就出不来的地方,所以寡妇们的生活变得神秘莫测。

其次,谢家老围还是整个封建伦理纲常的外在体现。这些无形的桎梏以围屋的形式具体展现出来,把几百位寡妇关了起来。她们被围困,只能过着扭曲的没有自由的生活。

然而,虽然有这许多的危害。但不可否认,围屋也有它好的一面。这也和围屋建造之初的愿望相吻合。客家围屋内部有一套完整的生活设施,生老病死都可以在里边度过。而它四周围起的高墙又有防护作用,在战争年代给居住在里边的人一种安全感。

而小说中的围屋也有这个功能。当赖秀仔逃出围屋在外面受尽苦难又返回围屋时,是围屋再次接受了她。而有儿女的王七婆更是不理会儿女想接她回家享清福的好意,一心一意守着她待了大半辈子的围屋。面对更加险恶的外部社会,围屋有时又成了她们的依赖。

所以,温燕霞借助围屋这个封闭的场合,给人物设置了一个两难的境地。或许我们又可以回到“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这个疑问。最后,温燕霞给出了答案,围屋里的女人走出之后是被损害的一群,而在围屋里,在禁闭的环境中,也是无法拥有完整的人格的。她们的出路就是死亡,无论是死在围屋内还是死在围屋外。

2、方言及其魅力

胡适说过:“中国各地的方言中,有三种方言已产生了不少的文学,第一是北京话,第二是苏州话(吴语),第三是广州话(粤语)。京话产生的文学最多,传播也最远......但如今海内和海外能说广东话的人虽然不少,粤语的文学究竟离普通话太远,他的影响究竟还很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最鲜明的一个文化特色。

在语言学上,中国的七大方言里,客家话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在文学创作中,真正用客家话来创作的并不是很多。它产生的影响也没有吴语小说那样大。其实如果我们把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和《围屋里的女人》作比还是有一些共通处,它们都用到了方言写作,它们的主人公也都是一群特殊的女人,妓女和寡妇,她们都是被异化了的一群,故事发生的场景也大部分是在一个封闭的地方。

虽然《围屋里的女人》中的大部分人物对话都是客家话,但比起《海上花列传》这个方言写作中的经典来,它对客家方言的运用还是远没有《海上花列传》中吴语运用那般自如,传神。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客家先民从衣冠南迁到客居他乡,在动荡的流徙之悲中,仍然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习俗已经十分不容易。在普通话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更是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客家话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而用客家话创作的小说除了文学价值之外也有语言学价值,是值得去尝试的。

温燕霞无疑是热爱着自己的方言热爱着自己所属的这个民系。她小说中的方言也是文中最具客家特色的一点,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文中对方言土语、地方俗语、谚语的运用不少,绝大部分的人物对话也是使用客家话。

例如心脯(儿媳)、仉(“他”、“她”)、食(吃)、早晏(早晚)等等,都保存着客家的语言特色,这一点也可从人物称呼上看出,比如说喜欢在称呼后面加上“婆”、“嫂”、“仔”。这样就使小说带上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让人们能够从这些客家话中,看出文中人物的性情,从字里行间我们也能窥见赣南地区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在方言的魅力中尽显异域特色。

总结

《围屋里的女人》是温燕霞在记忆的基础上虚构的一部作品,是对方言写作的一种尝试,这里的记忆既有她参观围屋后的种种记忆,更有她自己对客家民系妇女的记忆。表达了她对这群特殊的客家妇女的同情,也体现了她对自己身份的一种追认。

这样几个悲惨的故事,在温燕霞古典诗意的叙述语言下更是显得凄婉动人,也带上了她自己的一种主观情绪。对客家女性群像的描绘大大地丰富了女性文化,对客家围屋的描绘及对客家方言的运用,也表现出了客家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

在记忆与虚构之中,温燕霞似乎也向我们透露出了这样的一种写作情怀,那就是,她是客家女,在把对客家民系的热爱融入文本时,她既可以更加地了解自己的民系,也能够让这些独特的客家文化不被历史的尘埃掩埋。

噼里啪啦一顿牛皮的内容分享完毕,记住关键词:客家围屋游记,客家围屋简介,三百字,参观客家围屋的收获与感受,参观客家围屋有感,参观客家围屋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