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儿科科普知识 儿科小知识分享

其实急诊儿科科普小知识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儿科小知识分享,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急诊儿科科普小知识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儿科小知识分享

1.儿科的一些常识

很多网站上都有这样的论坛,多去去自然就知道了。比如新浪育儿、摇篮网等等。有些书籍也不错,比如说郑玉巧育儿经、默克儿科全书等等

食疗

1、小儿感冒(包括婴儿):生姜5钱,水半碗煎开加入红糖服下,一日二次,2天可愈。

2、百日咳(及婴儿气喘):大蒜一头,去皮捣烂加白糖3钱,过半小时后用开水一两冲,两天可治小儿咳嗽、婴幼儿气喘,有特效。

3、小儿遗尿:生葱白一根,捣烂,每晚睡前敷肚脐,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3-5天,可治愈。

4、夜啼:大人用一小撮绿茶放口内嚼碎,每晚睡前敷小儿肚脐,用布包好,次日晨揭去,连用3天。

5、婴幼儿腹泻、腹胀:大蒜一头,连皮烧焦,再与半碗水烧开,加适量白糖服汤,一日一次,一般两三天即可消食止泻。

6、盗汗(成人盗汗同):老豆腐半斤,切片贴锅内烧成巴,再加水一碗,白糖适量,烧汤连巴一同食用,每晚睡前服,3天痊愈。

7、打蛔虫:生南瓜籽20粒,去壳饭前空服,一次吃下,第二天虫子即可随大便排出。

8、经常***痒:伤湿解膏一块,每晚睡觉前贴***上,次日晨揭去,连用三天。

9、小儿厌食(不思吃饭):山楂*3钱,鸡盹皮1钱,加半碗水煮熟饭前吃完,一日二次,连吃三天,有开胃、助消化之功效。

10、腹痛(成人腹痛同):用一片桔皮敷在肚脐上。再用半斤盐炒热(不要太烫),敷在桔皮上,可立即止痛。

11、误食杂物:韭菜半斤,不要切碎,炒熟多加些猪油,一次吃光,杂物可随大便排出。

12、磨牙:每晚睡前吃一块生桔皮,连吃2-3天,可治小儿及成人睡觉磨牙。

13、流口水(成人、老人睡觉流口水方法同):泥鳅半斤,去内脏晒干,炒黄研成粉,用黄酒冲服,一次二钱,一日一次,服完即可。

14、儿童缺钙:每次用虾皮5钱,海带1两,一起煮汤,加油盐食用,一日一次连用半月。

15、腮腺炎:醋和墨汁按1:1配好,用毛笔蘸此,涂于患处,每天5-6次,一般二三天腮部肿胀自消。

16、小肠气:生姜汁5钱,先给患儿洗澡,待周身出汗时,用姜汁擦患部,一日二次,连用三、四天,以后不再复发。

17、考场镇静良方:学生进考场如临战场,往往由于过度紧张,使自己产生心慌、怯场现象,从而不能正常发挥而名落孙山。现介绍一种单方:酸枣仁*、绿豆各一两,煮一碗汤一次吃完,一日二次,次方要在考试前两天开始服,至考试结束,有镇静安神功效。

2.儿科护理最基础的常识

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最低峰出现在生后3-4天小儿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时婴儿期和青春期学龄期生长发育相对缓慢,智力发育更为成熟,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器官外形均已接近***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事指个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的年龄是12谁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乳牙出齐的时间是2.5岁小儿开始出现恒牙的时间是6岁小儿头围和胸围大致相等的月龄是12个月小儿前囟闭合的时间是1-1.5岁听觉发育完善的年龄是4岁训练小儿定时小便的习惯开始的时间宜为3个月小儿最易发生意外事故的阶段是幼儿期婴儿输液常选择头皮静脉低体重儿是指出生一小时内体重低于2500g者早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新生儿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新生儿正常的呼吸频率是40-45次/分新生儿出生后开始排胎便的时间是出生后12小时内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常见原因是葡萄球菌新生儿出生后感染性肺炎常见的病原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新生儿肺炎中最严重病死率最高的是胎粪吸入性肺炎引起新生儿宫内感染性肺炎常见的病毒是巨细胞病毒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10%营养不良是指缺乏热量和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常见病因不包括先天不足导致婴儿营养不良的最主要病因是喂养不当小儿肥胖称为成人多种疾病的诱因包括冠心病糖尿病胆石症痛风可引起手足抽搐的血钙数值时1.75-1.88mmol/l(7-7.5mg/dl)维生素D缺乏引起手足抽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甲状旁腺反应迟钝诱发血钙降低的原因包括日照时间增多使用维生素D治疗未补钙,使用含磷过高的奶制品,发热感染出现生理性流涎的年龄是3-4个月胃食管反流消失的年龄是8-10个月婴儿发生溢乳的原因是贲门肌发育差,幽门括约肌发育好母乳喂养儿肠道主要的细菌是双歧杆菌疱疹性口腔炎的致病菌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母乳中含有巨噬细胞乳铁蛋白低聚糖溶菌酶婴幼儿肝的位置是右肋下缘1-2cm新生儿胃内容量是30-60ml新生儿食管长度是8-10cm上下呼吸道的分界标志是环状软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属于典型肺炎常见病原体的是肺炎链球菌小儿肺炎目前处于小儿死亡第一位发达国家小儿肺炎主要为病毒小儿易发生肺部感染的解剖特点是肺间质发育旺盛腭扁桃体发育的高峰年龄是4-10岁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会厌婴儿正常的心率是110-130次/分学龄前儿童正常心率是80-100次/分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先天性心脏病,以室间隔缺损多见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病因是柯萨奇病毒感人正常小儿白细胞分类出现两次交叉的年龄是4-6天及4-6岁胚胎期造血最早月开始于胚胎的第三周骨髓外造血是指肝脾淋巴结参与造血小儿长骨干中开始出现黄骨髓的年龄是5-7岁胚胎期最早造血的血细胞是红细胞胚胎五个月开始造血的器官是骨髓小儿贫血常见的原因是造血物质缺乏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多见于6个月-2岁6个月-6岁小儿血红蛋白正常值的低限是110g/l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病菌常是大肠杆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原体是链球菌。

属于感染后免疫反应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在疾病早期突然出现惊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高血压脑病小儿泌尿系统最多见的疾病是急性肾小球性肾炎引起肾病综合征的最根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时蛋白尿小儿出生时大脑占体重的比值是1/8-1/9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病毒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毒是肠道病毒新生儿脑压的正常值是30-80mmH2O小儿出生时的大脑重量为370克五岁小儿腰穿部位正确的是3-4腰椎间隙脑型瘫痪按运动障碍性质分类痉挛性肌张力低下型强直型混合型小儿出生时脊髓是成人脊髓长度的1/4-1/5新生儿时期脊髓末端的位置是第三腰椎引起风湿热的常见菌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主要病理改变时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传染病病原体侵入人体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其中显性感染最为少见影响流行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乙类传染病包括麻疹,传染源是病人,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水痘的传染源是病人,飞沫传播猩红热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及带菌者患儿被结核细菌感染后,如病灶内结核菌多,毒力打,变态反应强时表现为结核播散小儿肺结核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原发性肺结核,转归最常见的是钙化,如结核菌进入肺静脉经血型播散至全身可引起急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最易诱发急性粟粒性结核的是HIV感染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播散方式是血型播散小儿结核病种最严重的是结核性脑膜炎高热惊厥热退后一周脑电图正常小儿心功能分为四级小儿热性惊厥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中枢性呼吸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感染婴儿能叫爸爸妈妈月龄一般约为8个月2岁小孩应该能双脚跳会用勺子吃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头围与胸围相等的年龄是一岁前囟闭合的年龄是1-1.5岁开始出恒牙的年龄是6岁九个月能听懂如再见等简单的词12个月能说出物品的名字2岁能说简单的句子胎龄39周出生时足月儿出生时胎龄36周时早产儿出生时体重4500g是巨大儿骨样组织增生所致方颅血清钙降低所致手足抽搐牛乳从胃中排空所需的时间是3-4。

3.儿科护理最基础的常识

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最低峰出现在生后3-4天小儿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时婴儿期和青春期学龄期生长发育相对缓慢,智力发育更为成熟,除生殖系统外各系统器官外形均已接近***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事指个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的年龄是12谁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乳牙出齐的时间是2.5岁小儿开始出现恒牙的时间是6岁小儿头围和胸围大致相等的月龄是12个月小儿前囟闭合的时间是1-1.5岁听觉发育完善的年龄是4岁训练小儿定时小便的习惯开始的时间宜为3个月小儿最易发生意外事故的阶段是幼儿期婴儿输液常选择头皮静脉低体重儿是指出生一小时内体重低于2500g者早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新生儿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新生儿正常的呼吸频率是40-45次/分新生儿出生后开始排胎便的时间是出生后12小时内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常见原因是葡萄球菌新生儿出生后感染性肺炎常见的病原菌是革兰阳性球菌新生儿肺炎中最严重病死率最高的是胎粪吸入性肺炎引起新生儿宫内感染性肺炎常见的病毒是巨细胞病毒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10%营养不良是指缺乏热量和蛋白质营养不良的常见病因不包括先天不足导致婴儿营养不良的最主要病因是喂养不当小儿肥胖称为成人多种疾病的诱因包括冠心病糖尿病胆石症痛风可引起手足抽搐的血钙数值时1.75-1.88mmol/l(7-7.5mg/dl)维生素D缺乏引起手足抽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甲状旁腺反应迟钝诱发血钙降低的原因包括日照时间增多使用维生素D治疗未补钙,使用含磷过高的奶制品,发热感染出现生理性流涎的年龄是3-4个月胃食管反流消失的年龄是8-10个月婴儿发生溢乳的原因是贲门肌发育差,幽门括约肌发育好母乳喂养儿肠道主要的细菌是双歧杆菌疱疹性口腔炎的致病菌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母乳中含有巨噬细胞乳铁蛋白低聚糖溶菌酶婴幼儿肝的位置是右肋下缘1-2cm新生儿胃内容量是30-60ml新生儿食管长度是8-10cm上下呼吸道的分界标志是环状软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属于典型肺炎常见病原体的是肺炎链球菌小儿肺炎目前处于小儿死亡第一位发达国家小儿肺炎主要为病毒小儿易发生肺部感染的解剖特点是肺间质发育旺盛腭扁桃体发育的高峰年龄是4-10岁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会厌婴儿正常的心率是110-130次/分学龄前儿童正常心率是80-100次/分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先天性心脏病,以室间隔缺损多见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病因是柯萨奇病毒感人正常小儿白细胞分类出现两次交叉的年龄是4-6天及4-6岁胚胎期造血最早月开始于胚胎的第三周骨髓外造血是指肝脾淋巴结参与造血小儿长骨干中开始出现黄骨髓的年龄是5-7岁胚胎期最早造血的血细胞是红细胞胚胎五个月开始造血的器官是骨髓小儿贫血常见的原因是造血物质缺乏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多见于6个月-2岁6个月-6岁小儿血红蛋白正常值的低限是110g/l小儿泌尿系统感染的病菌常是大肠杆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原体是链球菌。

属于感染后免疫反应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在疾病早期突然出现惊厥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高血压脑病小儿泌尿系统最多见的疾病是急性肾小球性肾炎引起肾病综合征的最根本的病理生理改变时蛋白尿小儿出生时大脑占体重的比值是1/8-1/9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病毒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毒是肠道病毒新生儿脑压的正常值是30-80mmH2O小儿出生时的大脑重量为370克五岁小儿腰穿部位正确的是3-4腰椎间隙脑型瘫痪按运动障碍性质分类痉挛性肌张力低下型强直型混合型小儿出生时脊髓是成人脊髓长度的1/4-1/5新生儿时期脊髓末端的位置是第三腰椎引起风湿热的常见菌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主要病理改变时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传染病病原体侵入人体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其中显性感染最为少见影响流行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乙类传染病包括麻疹,传染源是病人,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水痘的传染源是病人,飞沫传播猩红热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及带菌者患儿被结核细菌感染后,如病灶内结核菌多,毒力打,变态反应强时表现为结核播散小儿肺结核中最常见的类型是原发性肺结核,转归最常见的是钙化,如结核菌进入肺静脉经血型播散至全身可引起急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最易诱发急性粟粒性结核的是HIV感染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播散方式是血型播散小儿结核病种最严重的是结核性脑膜炎高热惊厥热退后一周脑电图正常小儿心功能分为四级小儿热性惊厥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中枢性呼吸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感染婴儿能叫爸爸妈妈月龄一般约为8个月2岁小孩应该能双脚跳会用勺子吃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可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头围与胸围相等的年龄是一岁前囟闭合的年龄是1-1.5岁开始出恒牙的年龄是6岁九个月能听懂如再见等简单的词12个月能说出物品的名字2岁能说简单的句子胎龄39周出生时足月儿出生时胎龄36周时早产儿出生时体重4500g是巨大儿骨样组织增生所致方颅血清钙降低所致手足抽搐牛乳从胃中排空所需的时间是。

4.学生健康小知识200条

学生处于身体发育和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阶段。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身体好、学习好,将来能够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这就需要强健的体魄和聪明的头脑。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健脑。

一、吃好早餐。一直就有"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说法,但由于早上时间最为紧张,有的孩子又懒床,就来不及吃早餐。

这样,对大脑的损害非常大,因为不吃早餐造成人体血糖低下,对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而上午又是功课最多的时候,大脑需要的能量得不到供应,长期下去,会影响功课和大脑的发育。早餐中鲜牛奶最为适宜,它不仅含有优质的蛋白质,而且还含有大脑发育所必需的卵磷脂。

二、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是大脑休息和调整的阶段,睡眠不仅能保持大脑皮层细胞免于衰竭,使消耗的能量得到补充,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了新的平衡。

良好的睡眠有增进记忆力的作用。青少年每天应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

同时要注意睡觉时不要蒙头,因为蒙头睡觉时,随着棉被内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升高,氧气浓度不断下降,大脑供氧不足,长时间吸进污浊的空气,对大脑损伤极大。三、饮水充足。

水是人体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发现,饮水不足是大脑衰老加快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少年每天至少要饮用8杯水,以保证身体的需要。

参加体育锻炼。通过锻炼不仅可以使骨骼、肌肉强壮发达,依能促进大脑和各内脏器官的发育。

四、用眼卫生如果视力受到损害,近者会给学习带来困难,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和记忆程度,影响观察力的提高,使智力发展受到限制;远则会给将来的工作造成困难,使之不能从事某些专业工作,限制才能的发挥。因此,注意用眼卫生,不要长时间看书,不要在光线不足的地方看书,看书写字时眼睛和书本要有30厘米的距离,要认真做眼保健操。

五、饭后不宜马上进行剧烈活动刚吃过饭,胃里充满了食物。剧烈运动后影响胃肠正常、消化,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时间久了还可引起消化不良和胃病。

5.儿科医生的育儿经验分享

秋冬季节流感病毒活跃,早晚温差大,抵抗力弱的孩子极易患病。

近期,身边感冒发热、咳嗽的孩子特别多。碰到孩子生病,爸爸妈妈们常常是焦头烂额,恨不能代替孩子承受病痛。

对孩子的担心,还有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突发的状况,让年轻的爸爸妈妈手足无措。近期就和大家分享个人一些比较实用的育儿经验,今后还会更新,爸爸妈妈们要耐心看完哦。

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分享1:有时候家长会说,刚才还玩得好好的呀,怎么突然就烧起来了?很多人觉得孩子年龄小,不会自己表达病情,其实还是需要家长细心的观察,自家的孩子家长一般都比较了解。

孩子身体状况好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能吃能睡,精神状态也很好。孩子和大人不一样,他们只要精神不是很差,永远都是在活动着的,他们的天性就是好动。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判断呢?如果发现孩子胃口变差不想吃东西或者平时不是特别粘人的孩子突然一直说要抱,基本上孩子是有不舒服了。家长可以摸摸孩子的额头是不是有发热,手脚是不是发凉(要排除衣服穿少了的情况)。

很多孩子在发热之前,会有手脚发凉的表现,其实也就是末梢循环不良。家长们要学会判断。

还有,如果平时吃饭还可以的孩子突然说不想吃,家长不能一味地认为孩子是不听话,要学会相信孩子,或是零食吃得太多或是大便不通畅肚子胀,或是他就是不舒服了。大人不舒服的时候也会有胃口不佳的时候,所以请相信,孩子也有这样的时候。

很多家长害怕孩子吃得太少,哪怕只是偶尔的一顿,也是急的不得了,似乎少吃这一顿就影响了孩子的生长发育。其实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很多时候,一顿饭少吃一点没什么,如果在孩子不舒服的时候硬逼着孩子吃饭,有时会造成孩子哭闹、呕吐、消化不良,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健康,甚至加重他原本的疾病。

分享2:家长疑问:怎么医生看都没看就要求验血啊?关于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一般我们到医院,医生会让我们先去验血。其实医生建议验血是为了判断孩子是不是有细菌感染。

大多数的感冒初期都是病毒感染,只需要使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多喝白开水,加上孩子自己的抵抗力,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是,有句俗语叫做“病毒打开门,细菌跑进门”,被病毒入侵后,孩子的抵抗力低,很多孩子会病毒感染合并细菌感染,这时候就要看感染的严重性。

一般验血报告上,看得比较多的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CRP(感染性标志物),根据感染程度的不同,医生会建议,口服药物,或是静脉输液,或者严重感染需住院观察。病毒性感冒是自限性疾病,一般一周左右痊愈,婴幼儿常有发烧情况,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并合理使用退烧药。

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心理承受能力也很重要。假如连着发烧三天,多数家长都是熬不住的,看着孩子受罪心疼不已。

寒战是医学名词,通俗点说就是感觉孩子发热的过程中冷得发抖,打颤。基本上可以判断孩子伴有细菌感染,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

分享3:年龄小的婴幼儿警惕高热惊厥(俗称“抽筋”)三岁以下小孩高热时更容易发生高热惊厥,俗话就叫“抽筋”,家长一定不要认为“抽筋”停止了,体温降下来了,小孩能吃喝了就没有事了,其实抽搐对脑细胞的损伤很大。最重要的是,碰到孩子热度烧得很高,记得在家先给孩子服用退热药再带到医院看。

如果在家时遇到孩子“抽筋”,需立刻松解孩子的衣领,将孩子头偏向一侧,可以用干净松软的毛巾垫在上下牙之间,防止“抽筋”时咬伤舌头,并及时掐人中穴止惊,边送医院边观察孩子的情况,如“抽筋”时的表现、持续的时间等,方便医生更好地判断病情。分享4:使用退烧药的几点小贴士 1。

退烧药只在儿童体温(腋温)大于38。5度以上时才建议使用,低于38。

5度不需要使用。说明书上说的“每4-6小时服药一次”是指退热药使用需要间隔4-6小时;假如刚刚服用退热药2-3个小时又再次高热,家长可以给孩子洗一次温水浴降温。

条件不适合温水浴的,可以给孩子用热水泡泡手脚,也能起到降温的效果,还能改善孩子的末梢循环。 2。

使用退烧药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儿童有足量的液体摄入。有的家长说,为什么孩子服用退热药效果不佳?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液体补充不到位。

服用退热药以后,要多给孩子喝温开水,这本身对感冒的恢复也是有利的。 3。

退烧药按儿童体重给药,不要按年龄给药,因为相同年龄的儿童体重差别很大。 4。

吃退烧药的同时不要合并使用含退烧成分的感冒咳嗽药,因为这类药里面常常含有相同的退热成分,会在无意中导致儿童服用退烧药过量中毒。 5。

不要用汤勺等餐具估计需要服用的药量,应该用量药器或者带刻度的针筒精确量取药物。 6。

一定要把退烧药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草莓或者香橙味等口味的退烧药对生病中的儿童也还是有吸引力的,临床上经常能看到儿童自己把药当饮料喝而中毒的例子。

分享5:预防疾病要点:从公共场所回家第一件事--洗手洗手能够阻挡大部分经手口传播的细菌。很多家长忽视这一点,这里说的洗手不仅仅指孩子,还有家长。

家长可能觉得孩子东摸摸西摸摸的。

6.谁能告诉我一些儿科保健常识

一、观察保健①口气②大小便③惊哭④胃口⑤流涎⑥皮肤二、家庭卫生保健①消毒碗筷,用品及衣服,环境清洁。

②不要到公共场所太多,不要接触公共物品。③家庭环境空气流通,保暖。

④经常接触适宜的阳光照射。⑤喂养不能过饥过饱。

⑥营养要均衡,食品要新鲜、熟透。三、***保健在背部来回按压20~30次,早、晚各一次。

四、常用保健方案脾虚——健旺脾胃——白术防风***位敷贴脾俞、胃俞肝火——清泄肝火——白芍灯芯煲瘦肉热后——滋养阴津——石斛煲瘦肉积滞——消积开胃——小儿积滞汤促发育——补脑益智——白术防风***位贴肺尿黄:可用淡竹叶5克、灯芯花5扎煲水饮。惊哭:可饮小儿积滞汤流涎:可健脾,炒白术5克煮粥或饭。

连吃两周。皮肤干燥:可吃燕窝或太子参煲瘦肉、太子参煲鸭肾、太子参煲猪横利或百合、沙参、玉竹煲汤饮。

太子参3岁以下用5克,3岁至6岁用10克。小儿积滞汤(注:用量3岁以下用5克,3岁至6岁用10克)太子参5~10克、伏苓5~10克、白术5~10克、甘草2~3克如果想让小孩开胃些可另加谷芽、麦芽各5克。

更开胃可再加山楂5~10克。去肝火可加鸡内金2克。

(3岁以下2克,3岁以上3~5克)。夏季预防中暑可加淡竹叶3~5克。

秋冬季可加防风3~5克。预防感冒在没有发烧的情况下,秋冬季可以冲小柴胡冲剂作保健药物,3岁以下服三分之一包,一日三次。

7.小学生健康知识小常识文选

关于健康的小常识:一、健康小常识之每日来宜早卧早起,保证一定的睡眠时间。

二、加强锻炼。每天起床后坚持到空气清新的地方进。

小学生健康知识大全:第一部分, 1、读写时眼离书本的距离应该一尺。 2、要保护好牙齿一定要做到早晚刷牙。

3、看电视时座。健康小常识:自1、常吃宵夜。

会得胃癌。因为胃得不到休息。

2、一个星期只能吃四颗蛋。吃太多。

对身体不好。。

生活小常识大全?: 1、巧用牙膏:若有小面积皮肤损伤或烧伤、烫伤,抹上少许牙膏,可立即止血止痛,也可防止感染,疗效颇佳。健康生活小常识:关于食品搭配的一些禁忌: 1.鸡蛋与糖精不可同食,同食可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2.豆腐与蜂。

小学生健康小常识:小学生卫生常识个体卫生行为zhidao10条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每天早晚刷牙; 3、定期洗澡、理发、剪。小学生饮食健康小常识?详细的解释!:一、小学生饮食十二条原则1、注意营养平衡。

在日常饮食中要吃各种粮食、水果、蔬菜、鱼肉、蛋、奶等,不要。

儿科护理科普小知识

儿科护理科普小知识

儿科护理科普小知识,宝宝属于一个特殊群体,因此在婴儿护理方面父母要尤其注意。婴儿期小儿护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护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卫生,才能够更健康的成长。以下是关于儿科护理科普小知识内容分享。

儿科护理科普小知识1

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护理

1.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主要病因是(产伤)

2.新生儿颅内出血以(足月儿)多见

3.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易激惹,烦躁不安)

4.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措施主要为(尽量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刺激)

插一个自己总结的首选检查

骨折,气胸,尿路结石,肠梗阻均首选x线,早期妊娠,前置胎盘,胆道蛔虫症,肝癌定位诊断,子宫肌瘤均首选B超,小肝癌(直径小于1cm),脑血管疾病首选CT

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护理

1.生理性黄疸出现于(出生后2-3日),高峰期是(出生后5-7日),(10-14日后)逐渐消退

2.病理性黄疸出现于(出生后24小时之内),特点是(程度重,发展快),每日上升(>85μmol/L),且(持续时间长或黄疸反复出现)

3.血清胆红素(>342μmol/L)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

4.新生儿黄疸辅助检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205μmol/L),血清结合胆红素浓度(>34μmol/L)

5.预防胆红素脑病可应用(白蛋白)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患儿的护理

1.新生儿(棕色脂肪)产热不足

2.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病因有(寒冷,早产,窒息,低体重,感染)

3.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硬肿出现顺序为(下肢-臀部-面颊-上肢-全身)

4.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关键护理措施是(复温)

5.肛温>30℃,腋-肛温差为正值的轻,中度硬肿的患儿的复温方法是(放入30℃暖箱中,6-12小时恢复正常体温)

6.肛温<30℃的患儿复温方法是(放入比肛温高1-2℃的暖箱,每小时升高1℃,12-24小时恢复正常体温)

新生儿脐炎患儿的护理

1.新生儿脐炎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新生儿脐炎注意不要(洗湿脐部),用(75%酒精)消毒

新生儿低血糖患儿的护理

1.新生儿低血糖的全血血糖(<2.2mmol/L)

2.新生儿低血糖常见于(早产儿)

3.新生儿低血糖治疗原则为(静脉滴注葡萄糖)

4.新生儿低血糖需注意(定期监测血糖变化)

新生儿低钙血症患儿的护理

1.新生儿低钙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烦躁不安,肌肉抽搐及震颤,可见惊跳,手足搐搦

2.低钙血症一旦发生惊厥,遵医嘱稀释后每次(静脉缓慢注射或滴注10%葡萄糖酸钙),若心率(<80次/分),应停止注射,一旦发生药业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给予(25%-30%硫酸镁)湿纱布局部湿敷

儿科护理科普小知识2

饮食营养均衡

1、注意酸碱平衡:

饮食要注意酸碱平衡,鱼肉禽蛋米面为酸性。蔬菜,水果,豆类及制品为碱性。人体内存在自动调节酸碱平衡系统,只要饮食多样化,吃五谷杂粮,就能保持酸碱平衡;

2、饭前喝汤:

小儿饭前喝少量的汤,好比运动前做活动,使消化器官活动起来,使消化腺分泌足量的'消化液,能使小儿很好的进食,饭后也会感到舒服;

3、吃好早餐: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的好坏关系到小儿生长发育。如不注意,小儿在上学时就会迟钝、精力不足等保护性抑制,发生低血糖。全日总量摄入中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4、午餐前不饮果汁:

午餐前不要让小儿饮纯果汁,果汁易于吸收营养丰富。但午餐前40分钟不要让小儿饮果汁。因这样小儿在午餐时会少吃一些主食,而一日之内摄入量并无增加,失去的却是在正常午餐中所获取的营养。

5、高蛋白高热量食物不宜多食:

现在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宝宝”,盼望儿女健壮。而年轻夫妇在喂养幼儿时惟恐食物品种不好,终日鱼肉奶蛋或经常去吃一些快餐食品,这些煎炸食物高蛋白、热量含量很高,小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经常吃得太饱,增加小儿脾胃负担而导致“积滞”。

儿科护理科普小知识3

一、感冒

宝宝出汗时,毛细血管扩张,为了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来,汗毛孔处于开放状态。若受到冷风刺激(如空调开太大),汗毛孔没有及时关闭,仍然持续开放、向外散热,而毛细血管却遇冷收缩、血流减少,使得宝宝的体温调节与血液循环失衡,抵御病毒的能力就会下降,致使宝宝感冒。

感冒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普通感冒以流鼻涕、鼻塞、打喷嚏、咽喉痛这类鼻咽部症状为主;流行性感冒症状则是浑身酸痛和发高烧,比较严重。

在国外,如果带宝宝去医院看感冒,儿科医生多半不会给开任何感冒药。医生会非常同情地安慰家长:“现在是感冒流行的季节,都怪天气太冷!”英文中“感冒”和“寒冷”是同一个词。2007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禁止两岁以下儿童服用感冒药。

市面上的感冒药(如氨酚黄那敏、酚麻美敏、美敏伪麻、愈酚甲麻那敏、伪麻美芬等),基本上都是治标不治本的药,即只能控制感冒表现出来的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不会缩短感冒病程,因此用药控制症状并不能让感冒好得快,精心护理,耐心等待宝宝自身抵抗力战胜疾病比较好。

感冒的护理:

感冒是自限性疾病,我们没有办法加快痊愈,只能通过护理减轻感冒症状带来的不适,让宝宝舒服一些。

1.及时清理鼻涕,使用生理性盐水滴鼻维持鼻孔的正常生理环境。

2.注意空气质量和室温。

3.多休息,多喝水。

4.能不用药不用药,能少用药不多用药,能口服不注射。

5.如果医生诊断宝宝的感冒继发或者合并了细菌或者支原体等感染,需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一旦使用抗生素,需要足剂量足疗程地规范使用,不能随意增减药量,更不能随意停药。

对感冒的误解:

误区一:感冒一定有炎症,吃感冒药的同时要给宝宝吃消炎药?

通常人们误以为抗生素就是消炎药,事实上抗生素是抗菌类药物,只对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有作用,对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

只有经过医生明确诊断宝宝的感冒合并或者继发了细菌感染,引发中耳炎、鼻窦炎、扁桃体咽炎、咽后壁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气管炎、肺炎等,才需要吃所谓的“消炎药”,这些药实际上是阿莫西林、头孢等抗生素。

误区二:宝宝总感冒,要吃点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

《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2013年)中提供的数据显示,儿童平均每年感冒5~7次,因此7岁以下的儿童每年感冒5-7次很常见,不要轻易给孩子扣上免疫力差的帽子,也不要滥用各类所谓的增强免疫力的药品。孩子的免疫力就是在不断地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误区三:宝宝太小别吃药,让妈妈吃点板蓝根然后喂奶?

首先妈妈没病吃药伤害身体。其次,任何药物都讲剂量,大部分药物通过乳汁分泌量极少,达不到治疗效果。

现场急救与急诊医学常识

1.现场抢救伤员应掌握的基本常识有哪些

现场抢救伤员应掌握的基本常识如下:(1)如果受伤者在车内,并且无法自行下车时,应尽快将其从车内拖出。

(2)如果伤者在车行道上,应迅速将伤者拖离车行道,拖动中要注意不要触及伤者要害部位和伤口。(3)如果伤者由于暴力***大脑产生昏迷或由于天气炎热,天气寒冷,缺氧及各种原因中毒产生昏迷时,应立即进行抢救。

(4)呼吸中断受伤者的抢救:如果发现受伤者无呼吸声音和呼吸运动时,可断定己呼吸中断,这时候应立即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不论你是否有救护知识,都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急救,否则伤者会由于脑部缺氧而危及生命。抢救的方法:抬起伤者下颔角使呼吸畅通无阻,这种措施在很多场合下对恢复呼吸起很大作用。

如果受伤者仍不能呼吸,那就要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在做人工呼吸时,要使受伤者胸腔与上腹部有规律凸起,人工呼吸才起作用。如果人工呼吸不能起作用时,就要检查受伤者嘴和咽喉中是否有异物,并设法排除后,继续进行人工呼吸,直到专业救护人员赶到为止。

(5)失血伤者的抢救:如果受伤者有人受伤失血过多时,将会出现失血性休克等症状,严重时要危及生命。因此,迅速准确地进行止血,是有效抢救伤员的重要手段。

处理失血主要是通过抬高四肢,压紧血管,扎紧绷带,扎住伤口等方法实现。(6)骨折伤者的抢救:发生有人员发生骨折时,首先要注意防止伤员发生休克,不要移动身体的骨折部位,如果脊柱可能受损时,一般不要改变受伤者姿势,对具体骨折的部位,要小心用消毒胶片包扎,并按发生后的状态保持部位静止,在没有包扎用品的情况下,可就地取材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以减轻伤者痛苦,便于搬送,同时可以不加重断骨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利于伤肢功能的恢复。

2.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

现场急救所抢救的对象、环境、条件与在医院大不相同,因此,掌握它的具体特点,使急救者从思想上到工作上有充分准备,有利于圆满完成任务。

一、现场急救的特点(一)突发性现场急救往往是在人们预料之外的突然发生的灾害性事件中出现伤员或病员,有时是少数的,有时是成批的,有时是分散的,有时是集中的。常见伤病员多为垂危者,不仅只需在场人员参加急救,往往需要呼救场外更多的人参加急救。

(二)紧迫性突发性灾害事故后,伤员的情况复杂的多,一人有两个以上器管同时受损的人多,病情垂危的人多,不论是伤员还是家属呼救心情都十分紧迫。心跳呼吸骤停6分钟,出现大小便失禁,昏迷,脑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可能有50%被救活。10分钟开始复苏者100%不能存活。

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将心跳、呼吸骤停者,采用复苏技术,从临危的边缘抢救回来,对大出血、骨折等病危者,用止血、固定抢救回来,否则,即会出现“失这毫厘,谬以千里”的严重错误。(三)艰难性艰难性是指灾害发生的伤病员种类多,伤情重,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多个系统,多个器管同时受累,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才能完成急救任务。

实际上常常是伤病员多,要求急,要求高与知识少的不适应局面。有的灾害虽然伤病员比较少,但常是突然紧急的情况下,甚至伤病员身边无人,更无专业卫生人员,只能依靠那些具有基础生命支持技术的过路人来提供帮助与急救。

这种情况对学过医学的和受过训练或未受过训练有人们,都是一个难题。(四)灵活性现场急救常是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进行的,常无齐备的抢救器材、药品和转动工具。

因此,要机动灵活地在伤病员周围寻找代用品,修旧利废,就地取材获得冲洗消毒液、绷带、夹板、担架等;否则,就会丢掉抢收救时机,给伤病员造成更大灾难和不可挽救的恶果。(五)关键性医学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客观要求医疗技术培训,急救医药器材装备,特别是有关急救专业设备全面:医院急救应专业化,群众急救普及化,社区急救组织网络化,急救指挥系统应科学化。

这些都是完成急救达标的关键性问题。二.现场急救的原则现场急救总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

经过现场急救能存活的伤病员优先抢救。这是总的原则。

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任务,还必须遵守以下6条原则。

(一)先复后固的原则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骨折者,应首先用口对口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技术使心肺脑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固定骨折的原则。(二)先止后包的原则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创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接着再消毒创口进行包扎的原则。

(三)先重后轻的原则是指遇的垂危的和较轻的伤病员时,就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病员。(四)先救后者的原则过去遇到伤病员,多数是先送后救,这样常担误了抢救时机,致使不应死亡者丧失了性命。

现在应把它颠倒过来,先救后送。在送伤病员到医院途中,不要停顿抢救措施,继续观察病伤变化,少颠簸,注意保暖,平安到达目的地。

(五)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在遇到成批伤病员时,又有多人在现的情况下,以较快地争取到急救外援。(六)搬运与医护的一致原则过去在搬运危重伤病员时,搬运与医护、监护工作从思想和行动上的分家现象。

搬运是由交通部门负责,途中医护是卫生部门来协助,好似只有协助之责。在许多情况下,协调配合不好,途中应该继续抢救却没有得到保障,加之车辆严重颠簸等情况,结果增加了伤病员不应有的痛苦和死亡。

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屡见不鲜。医护和抢救应在任务要求一致、协调步调一致、完成任务一致的情况下进行。

在运送危重伤病员时,就能减少痛苦,减少死亡,安全到达目的地。过去急救是”抬起来就跑”的办法,这一概念在国际范围内已基本上被”“暂等并稳定伤情”这样一种思想所代替。

这一稳定方针已经表明可以的效地降低战争与和平时期急救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在”“暂等并稳定伤情”时,并不是把伤病员搁置不管,而是急救人员在紧张地为马上转送伤病员做应做的打通气道、心肺脑复苏、控制大出血、制动骨折,少搬运中,未经训练者更应该注意。

目前,各先进国家大加强了院外急救和运送工作,如美国目前伤员的运送,从接到呼救信号到送往医院所需只有37分钟左右,大大减少了死亡率,充分说明时间就是生命。三.急救时间的标准根据大量急救实践,急救者越早接近伤病员,受伤后急救时间越会缩短,伤病员的存活率就越高。

最佳急救期:伤后12小时内。较佳急救期:伤后24小时内。

延期急救期:伤后24小时以后。

3.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先复后固的原则。

遇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骨折者,应首先用口对口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技术使心、肺、脑复苏,直至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骨折固定。 2、先止后包的原则。

遇有大出血又有创口者时,首先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接着再消毒,并对创口进行包扎。 3、先重后轻的原则。

指遇有垂危的和较轻的伤病员时,应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教较轻的伤病员。 4、先救后运的原则。

发现伤病员时,应先救后送。在送伤病员到医院途中,不要停顿抢救措施,继续观察病、伤变化,少颠簸,注意保暖,平安抵达最近医院。

5、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在遇有成批伤病员、现场还有其他参与急救的人员时,要紧张而镇定地分工合作,急救和呼救可同时进行,以较快地争取救援。

6、搬运与急救一致性的原则。在运送危重伤病员时,应与急救工作步骤一致,争取时间,在途中应继续进行抢救工作,减少伤病员不应有的痛苦和死亡,安全到达目的地。

扩展资料:现场救护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 1、检查意识、呼吸、脉搏等状况及处理严重出血。 2、用绷带、三角巾、夹板固定受伤部位。

3、夹板的长度应能将骨折处的上下关节一同加以固定。 4、骨断端暴露,不要拉动,不要送回伤口区。

5、暴露肢体末端以便观察血液运行情况。 6、固定伤肢后,如可能应将伤肢抬高。

7、预防休克的发生。 8、如果离断肢残端出血多,呈喷射状,应先用指压止血法止血,然后上止血带,再行包扎。

9、对离断的肢体,应用三角巾、无菌敷料或清洁布料包扎好,外面套一层塑料袋,放在另一装满冰块或冰棍的塑料袋中保存。 10、用大量纱布压在肢体残端,采取回返式包扎法加压包扎。

11、如果离断的肢体留有部分相连,则直接包扎,并按骨折固定法进行固定。 12、如有大的骨块脱出,应同时包好,一同送医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现场急救。

4.医疗急救常识

1、正常人神志清晰、语言流利、行为活动自如。

如果有人“不明白了”,呼吸、心跳存在,按压或针刺“人中”穴无反应,有可能是昏迷了,昏迷时间越长,病情相对越重; 2、正常成人的体温是36-37℃; 3、正常成人脉搏60-100次/分,均匀有力; 4、正常成人呼吸16-20次/分,一呼一吸时间均等; 5、正常成人血压界于140/90mmHg(18.6/12kpa)-90/60mmHg(12/8kpa)之间。 6、正常成人瞳孔直径2-4mm,等大正圆;徒手心肺复苏术(CPR)徒手心肺复苏术是一种抢救技术,它不是医护人员的专利,它是广大群众应该熟悉和掌握的一种急救术。

徒手心肺复苏术不需要任何医疗器械。徒手心肺复苏术主要应用于猝死的病人。

首先判定病人是不是猝死,包括突然神志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自主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等等。***:病人仰卧于地上或木板上,头上不垫枕头及其他物品,这是心肺复苏术的正确***,如果病人俯卧,应将其翻转为仰卧位,手法要轻柔,特别要注意头颈部,一定不能用力过大。

如果病人躺在松软的床上,背部要垫上木板。判断神志:呼叫无反应,手掐人中、合谷穴无反应、双侧瞳孔散大,可以断定患者神志丧失。

轻拍伤病者肩部(或面部),并在其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啦?”以试其反应。 7、正常成人体内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什么叫猝死?平常“健康”人,或者病情基本稳定的人,突然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叫做猝死。世界卫生组织把从发病到呼吸心跳停止在6小时内死亡的病例,定为猝死。

猝死的原因绝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急性发作所致。冠心病引起的猝死有70%发生在院外。

猝死的病人,神志丧失、颈动脉波动消失,自主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猝死的病人是可以抢救复活的。

猝死的病人应立即就地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在4-6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50%。

开通气道:仰头举颌(颏)法,先清理口腔异物(呕吐物、血块等)去掉假牙,一手食指、中指置于下颏处,抬起下颏,使头后仰,一手托颈后,头后仰的程度以下颌和耳垂的联线与地面垂直为宜,后仰不要过度。判断呼吸:一看、二听、三感觉。

看:胸部或腹部有无起伏。听:口、鼻有无呼吸声音。

感觉:口鼻有无气流溢出。高声呼救伤病者对轻拍、呼唤无反应,表明其已丧失意识,立即在原地高声呼救:“快来人呀!救命啊!”若有他人,先拨打急救电话,后参与共同现场抢救。

现场要尽量组织好对伤病员的脱险救援工作,救护人员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口对口人工呼吸:放在前额的手拇指和食指掐紧鼻孔,将口包住病人的口,先深呼吸一口,然后吹2次气,吹气时不要用力过猛。

吹气后,病人胸部有起伏说明人工呼吸有效。如颈动脉搏动消失,既可以认定心跳停止(颈动脉位置在喉结旁2-3厘米处)。

心外按压:按压部位:前胸正中,胸骨下1/2处。按压频率:每分钟60-100次。

按压深度:3-5厘米。按压手法:一手掌放于胸骨下1/2处,手掌与胸骨平行,另一手重叠在手背上,两手指交叉抬起,脱离胸壁,双肩绷直,双肩垂直在胸骨上方正中,以肩、臂力量向下按压。

注意事项: 1、心外按压要不间断进行。 2、垂直用力向下,不要左右摆动。

3、向下按压和放松时间均等。 4、放松时手掌也不要离开胸壁。

如呼吸、心跳停止,人工呼吸、心外按压时要同时进行。吹气时,停止按压。

心外按压时不要吹气,两者可轮换进行。一人做:按15:2的比例进行,即先吹两口气,然后胸外心脏按压15次。

周而复始,直至有人接替为止。二人做:按5:1的比例进行,即一人吹一口气,一人心外按压5次。

吹气的时候,停止按压。心外按压时不要吹气,两者可轮换进行。

直至专业急救人员赶到为止。自救互救的同时急呼120。

现场急救第一目击者(first-Responder):急救现场强烈呼唤“第一目击者”,那么什么是“第一目击者”呢?就是经过短期培训,掌握相当医疗常识,甚至获得相关培训证明者。急救现场主张第一目击者实施救治。

美国约二亿人口,有7千万人接受过正规的急救培训,比例约为4:1,美国的急救电话为911,美国的公共场所配置除颤器。挪威把心肺复苏纳入了中学课本。

在德国,不会止血包扎不发驾驶执照……急救面对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随着人类近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的扶摇直上,急救早已不单单是简单的止血包扎等外伤的处理了,而是着重对民众普及以心肺复苏为基本内容,并辅以创伤救护的知识技能的培训。

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医学急救界正式向社会提出了开展“第一目击者”的普及培训教学,以争分夺秒不失时机地在现场抢救因危重急症或意外伤害导致生命危在片刻的伤病人。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心脏病急症及其他危重急症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医院外的环境下,现场急救争分夺秒,在医务人员赶到之前,“第一目击者”肩负着尤为重要的责任。

现场急救目的与原则: 1、抢救生命,降低死亡率。 2、防止病情的继续恶化。

3、减轻病痛,减少意外损害,降低伤残率。 1、沉着大胆,细心负责,分清轻、重、缓、急,果断实。

5.“急诊医学和急救医学”概念之争由来

“急诊医学”和“急救医学”哪个概念更加贴切反映我们所从事的专业?这样的争论由来已久,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曾邀请邵孝錤教授撰写一篇介绍“急诊医学”的论文,邵孝錤教授将“Emergency Medicine”译成“急救医学”,论文题目就是“急救医学”。由于当时这是一门新兴学科,邵教授不敢贸然将其送出发表,就请张孝骞教授审阅,张孝骞教授则把题目改为:“急诊医学”,张教授认为“急诊医学”包括的范围广,“急救”是急诊医学的一种重要临床救治手段,如同手术是外科的最重要诊治手段一样,但我们不能将“外科学”改名(或等同)为“手术学”。

尽管这件事过去了 20年,但到现在国内仍有很多医生把急诊医学和急救医学混为一谈,尤其是一些院前急救的专家,甚至认为应该把急诊医学改为急救医学,在媒体、专业杂志呼吁“不能把急救医学狭义地理解为急诊医学”。殊不知,急诊医学发展到现在,急诊医学专业领域已经远远超越“(院前)急救”,涵盖医疗、预防、教学、研究、管理等诸多方面。

“急诊医学”称不上是十分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像“急救医学”那样的先声夺人,但“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其他专科的名称无一例外都很朴实,但也没有因之而妨碍其学科的发展。一个学科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专业领域,这样才能得到公众和医学界的认同。

6.急救医学有没有专门讲日常所用的急救知识

有专门讲日常所用的急救知识的书。

可以在搜索引擎百度,新浪凤凰读书频道上搜搜看。如百度上搜得:作者简介姓名:马昱刘光著作者简介:作品:《现代家庭常用急救知识》内容介绍现代家庭生活丰富多彩,但一些意外也常让人猝不及防,如外伤、咬蜇伤、中毒、中暑、触电、溺水、中风、突然分娩等,在遇到此类状况时,及时、科学、有效地进行必要的救助是非常重要的。

本书基于中国健康教育所专家组的多年科普经验的总结,从急救的基本技能、常见急症的急救、中毒的急救、内科急救、外科急救、妇产科急救、五官科急救、咬蜇伤的急救等方面行文,简洁明了地介绍了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急救状况和急救知识,为居家生活提供了一本易学易用的指导手册。书摘一、急救处理的主要任务(一)急救现场处理的主要任务是:抢救生命减少伤残减少伤员痛苦及时呼叫救援服务系统(如120、999、110、119等急救系统)正确而迅速地把伤病员转送到医院。

(二)在急救现场要注意以下事项: 1。现场评估评估时必须迅速控制情绪,尽快了解情况。

注意现场的安全,对病人所处的状态进行判断,分清病情的轻重缓急。 2。

紧急呼救在经过了现场评估及病情判断后,需要立即呼叫专业的急救机构。有效的呼救,对危重病人的救治至关重要。

3。迅速排除致命和致伤因素如搬开压在身上的重物;迅速撤离中毒现场;如果是触电意外,应立即切断电源;清除伤病员口鼻内的泥砂、呕吐物、血块或其他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4。抢救、延长病人生命检查伤病员的神志、呼吸、心跳、脉搏情况。

如有呼吸心跳停止,应就地立刻进行心肺复苏。 5。

减少出血,防止休克有创伤出血者,应迅速包扎止血,就地取材,可用加压包扎、上止血带或指压止血等。同时尽快送往医院。

6。保护伤口开放性损伤的伤口要妥善包扎。

保护伤口能预防和减少伤口污染,减少出血,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7。

有骨折者要用木板等临时固定 8。防止并发症现场救护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脊髓损伤、止血带过紧造成缺_:血坏死以及骨折固定不当造成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9。迅速而正确地转动按不同的伤情和病情,按轻重缓急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转运。

运送途中随时注意伤病员病情变化。总之,就地抢救要在保证维持伤病员生命的前提下,分清主次,有条不紊地进行,切忌忙乱,以免延误时间,丧失有利时机。

……。

7.什么是急救医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各种疾病和灾难的发生也越来越多,急救医学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急救医学界也承载着越来越重的任务和责任。

急救医学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救两大部分,目前院前急救主要以120急救系统为主,而院内急救则以各个医院急诊科为主,有的地区急救120与当地医院急诊科结合起来成为一体。无论院前还是院内急救,均涉及急救软件和硬件问题。

所谓的软件即是人员素养和规章制度。从目前我国的急救发展历史来看,建立真正的二级学科时间短,缺乏有效的健全的急诊从业医务人员培养制度和准入制度,因此人员不整,技术参差不齐,规范程度不够,影响了急救医学的发展。

另外,绝大部分医学院校缺乏对急诊专业培训和培养,只有极少数的院校建立了急诊学系和急诊医学教研室,医学毕业生也缺乏规范的培养轮转制度。笔者结合国外急诊医学情况,对我国急救医学的发展和规范化建设进行探讨。

硬件设备急诊科现状急诊科往往规模不够,布局不合理,急救室通路不畅通,无独立的通路,通往抢救室的通道也不畅通,弯道较多,不利于快速进入;诊室设置或布置不到位,诊室不够大,无必备的检查器具,无活动检查床,发生突***况时,不利于将病人转运入抢救室;不具备手术室和骨科石膏室(或太简陋),不能满足创伤急救所用;急救车装备不合理,没有氧气、呼吸机、监护仪和除颤设备等,担架不能折叠和升降,无特殊的铲式担架。急救车应配备的设备急救车要配备有简易急救箱,包括简易辅助呼吸器、常规氧气设备、口腔保护设备、气管插管设备、静脉开放设备、创伤保护设备(包括颈托等)、心电监护和除颤仪等;急救科应配备的设备作为急救科,设备应健全,包括呼吸机、血滤机、超声检查仪、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洗胃机等;另外平车和轮椅严重不足,造成病人在检查过程中病情不必要的加重,甚至猝死在急诊科内。

急诊各亚科诊室的设置要合理,各种诊疗所需的仪器配备要全面等,如检查扣诊捶、手电筒、血压计、眼底镜、喉镜和吸引器等,均应在每个诊室内配备。急诊科需要不止一辆抢救车,每辆抢救车均要有一套抢救药品、监护除颤仪、手术包和气管插管等设备,并列有药品和辅助物品的明细表,每天由主班护士清点并签名,并记录清点时间。

更重要的是急诊检查设备和仪器的配备(包括X光和超声仪器、胃镜和气管镜等,其中X光机应置于抢救床上方,可移动式)应全面到位,而且方便快捷,24小时一路绿灯。此外,急诊应设立隔离区,遇有特殊病例,相应的措施才能够落实,不能临时抱佛脚。

急诊、急救医疗人员培训急诊科专业人员缺乏,过去情况是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急诊科,没有相应的专科培训,或者由内科转行到急诊科。目前虽有了一部分的培训,但培训不规范,规范项目达不到,轮转时间不够,必要的培训没有或不足,尤其心血管和呼吸内科培训、外科监护室、麻醉科、神经内、外科,传染科、放射科等,至少需要3年,才能达到全科程度。

当今国际上的全科素养非常符合急救特性,包括院前和院内急救,及时、准确、全面,不会贻误时机,不会耽误病情,避免因等待或呼叫不及时而导致的医疗纠纷。美国和新加坡的急诊医生均要轮转至少3年,轮转科室包括外科、骨科、儿科、眼科、泌尿科、耳鼻喉科、神经科、皮科、妇产科和麻醉科等,并要通过危重病、复苏、中毒学和创伤学等培训考核。

应建立急救医生准入制度,凡涉及急救系统的医务人员,必须完成培训项目,参加考试,获得复苏通过证书。没有各项培训证书,不可能成为急诊科医生。

复苏培训应包括初级心肺复苏、高级心肺复苏、初级创伤复苏和高级创伤复苏技术等,从而培养出真正的急诊科医师。要完成或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建立各级培训中心,将我们的培训国产化、制度化、规范化。

不仅要培养医务人员,还要培养社会的相关人员,这是一项长期制度化任务。目前我国仍然沿袭办培训班制度(如临时、不定期地举办中美复苏培训等),这根本达不到普及和规范的目的,更无法达到定期更新的目标。

急诊科规章制度目前,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也增强,这就要求医生规范其行为,尤其是诊疗行为的规范,严格按照诊疗操作标准去做,过与不及,都会带来问题。对于不同级别的医生和护士,需要对其操作范围进行设定。

目前,我们缺乏的就是无人制定各项诊疗操作规范,完全凭经验和感觉进行,这种情况必然为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埋下隐患。作为学术机构,学会应负责制定各种急诊医学的诊疗常规,包括各种急危重症的诊断、处理等具体步骤,如胸痛诊疗规程、腹痛诊疗规程、消化道出血诊疗规程、创伤诊疗规程和中毒处置规范等等,还应制作可详细记录的表格。

只要医生医嘱建议对病人进行胸痛观察,护士则自然会按规程去进行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在检查结果出来后,由护士呼叫医生看结果。

这样可形成良性循环,减少差错出现。再例如头颅创伤观察规程,护士分诊时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头颅无明显挫伤,格拉斯哥评分正常。

但如果不按头外伤进行留院观察,则很容易忽略随后发生的意。

关于急诊儿科科普小知识,儿科小知识分享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