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是如何进军我国市场的?其过程是什么?


  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公开宣称想在奥运会后举办NBA中国联赛。斯特恩构想的NBA中国联赛对中国篮球的发展有益还是有害,尚无定论,不过NBA进军中国的惟一目的就是占有市场,就是想多赚钱。

  早在三年前,斯特恩将两场季前赛移师中国,似乎就已经成功地敲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那时没亮,姚明与刘炜的影响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北京上海举办的NBA季前赛结束后,投资商赚了多少,我们无从得知,这是商业秘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赚了.无论是票务销售,还是纪念品,或者是球星的副产品.另外,他们在中国收获的无形资产,又岂能以数字来衡量?NBA盯住了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正在步步向CBA进逼。中国篮球职业联赛在面临国际化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995年,IMG(国际管理集团)成为男篮甲A职业联赛的商业运作方。IMG承包联赛的冠名、广告等的招商权。IMG利用他们的运作能力为联赛提供了第一笔启动资金。但由于IMG和中国篮协的合作属于承包性质的合作,IMG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加上中国篮球联赛处于起步阶段,自身经营十分困难,与联赛运营商IMG的协作并不顺畅,比赛与商业处于分隔状态,2000年,IMG在艰难运营5年后被迫退出。

  2003年,李元伟出任篮管中心主任。NBA等国外职业联赛的运作经验成为他改革中国篮球联赛的蓝本,中国篮协正式推出中国篮球改革发展的“北极谈察此星计划”。2005年,篮管中心与瑞士盈方公司签署一份时长为7年+5年的协议,双方成立合资公司中篮盈方,中方控股51%。盈方每年提供650万美元作为篮管中心和各俱乐部的联赛运营经费,包括各俱乐部场馆广告在内的CBA经营权则被统一收归中篮盈方所有。

  为培育联赛主体而取消升降级、为培育广告市场实行南北分区、为打造联赛品牌打造总冠军戒指、为提高比赛精彩程度调整奖金分配,这一系列措施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提升CBA品牌)三个服务(服务球迷、服务赞助商、服务媒体)的思路,实际上借鉴了NBA模式,CBA具鲜明NBA印记。

  CBA在向NBA借鉴学习的同时,NBA也在积极地进军中国市场这一让人垂涎的“大蛋糕”,一组来自NBA的数据表明,NBA去年在中国的收入大约为5000万美元,这是NBA联盟来自海外的最大一笔收入。NBA去年总收入40亿美元。中国目前是斯伯丁在北美以外最大的篮球销售市场,2007年篮球的销售量预计将超过100万。目前,在中国的球星球衣热卖榜中,姚明排行第6位,在科比、艾弗森、麦蒂、韦德和詹姆斯之后。NBA的商品在中国5万个销售地点销售,包括阿迪达斯、沃尔玛和家乐福。

  NBA的野心远不止如此,NBA总裁斯特恩表示,NBA将会和中国篮协合作,在中国举办NBA的常规赛,并在将来打造中国的NBA。NBA想在中国举办常规赛,除了让我们看到其赤裸裸地淘金欲望外,似乎还暴露出那么一点渐渐蚕食CBA的野心....按照斯特恩的计划,NBA与CBA的合作将在3个方面展开:第一,在各地建造篮球场地;第二,帮助中国的篮球队提升实力,举办面向球员和教练的训练班;第三,与CBA合作,争取建造世界上第二个NBA。NBA要在中国打造第二个NBA的设想,虽然在可操作性上值得商榷,对于虽有起色但仍然虚弱的CBA联赛来讲,这是一个紧迫的信号。一向以NBA为老师的CBA如何在老师的步步进逼面前迅速成长起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不是成为“翻版”,是当下CBA联赛的关键难题。CBA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虽然CBA联赛最近几年发展迅速,但客观地含迅讲,与NBA相比,CBA还太弱小,一个姚明居然能吸引十几家中国企业赞助NBA和姚明所在的火箭队,巴蒂尔因为姚明队友的身份也赢得了中国企业的青睐。可以说,一个姚明已经超过了CBA整体的价值,而这恰恰是CBA的尴尬所在。

  对于NBA进军中国,体育总局篮球管理中心主任李元伟表示,NBA方面有此想法,这是对中国篮球市场的极大肯定。李元伟也同时强调:“任何措施的实行都必须符合中国国情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还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因此他们想进入也没那么容易。”中国的篮球文化及篮球市场还无法应对这样的考验,大刀阔斧地进行中国篮球"改革开放",也需要一个平稳的过渡.欲速则不达.
1987年,NBA总裁大戚毁卫 斯特恩 拿着局坦一些NBA的录像带在CCTV的门口,以此来宣传NBA。就是这个老头桐仔桐的诚意和执着打动了CCTV。 有此,拉开了NBA 在中国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