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语文营造书香校园


融合传统经典,营造书香校园
连城一中 张健力 (366200)
内容提要: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连续文明史的伟大国度,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是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瑰宝。面对传统文化遭冷落的严峻现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姿培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以丰富中学生的文化底蕴,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界的共识。本文从抓住学习兴奋点、利用课堂主阵地、抓实三分钟口讲训练、营造学习环境四个方面谈融合传统文化经典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融合 传统文化经典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繁荣发展并保持自己特色的重要基石。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态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随着中国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以及自近现代以来的外来文化的渗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空前的冷遇,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长期因绵延璀璨的文明而拥有丰富的精神家园,但是历史的发展,正在让我们逐渐失去这个家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物质文化遗产被破坏和流失严重的双重困顿中,文化的血液已从我们身上缓慢流失。”⑴基于此,不少有识之士大声呼吁要保护好民族的传统文化,著名作家冯骥才首倡设立“文化遗产日”,国家也决定从2006年起将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首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这个节日的设立从某个角度说明在我国,传统文化亟需保护的严重现状,一方面也标志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已由有识之士的努力正在逐渐变成全社会的行动。 
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连续文明史的伟大国度,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其进行发掘整理,加以扬弃,是每一个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绝册源人文性的统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基于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的课程性质,重视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学科性质所担负的责任,更是历史所赋予的神圣职责。保护、研究、传承、扬弃传统文化,应该成为语文课程的任务。《课程标准》中强调:“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了解多元文化,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中学生,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素养,作为语文教师,面对传统文化遭冷落的现状,应该自觉地做中华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承人,担当起保护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崇高使命。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原会长、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⑵语文教学应十分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注重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巧妙结合,不但要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阐释出来,还要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民族精神,传承文明,树立开拓创新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高尚的情操,造就出对于国家、民族具有崇高使命感的新一代。
在我国几千年的深厚文化积淀中,传统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瑰宝。面对传统文化遭冷落的严峻现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以丰富中学生的文化底蕴,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明确规定将《论语》、《孟子》、《庄子》等文化经典著作等列入推荐书目,我省自2004年高考自主命题以来,对文化经典的教学问题高度重视,2006年起更列入考试范围。福建省2008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三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浅易的文章作为第Ⅱ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提高文化素养。”无须讳言,在现今高考仍是左右教学的指挥棒。在这样现实面前,考纲的指向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就能很好地掌握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关注的课题。
一、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道德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孟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学说强调个体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儒学为中心的汉文化,流传于世,至今还有强大生命力。儒学的启蒙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儒学中最基本的精神不仅包括个人修养的提升,高尚情操的培养,责任意识的增强,也包含培养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健康互动,明确了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无论自己取得了多大成就,最终都要把回报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比如“向善”,从孟子的“性善”论到现代人褒扬的“善良”美德,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圣贤所积极追求的文化教育价值。还有如“诚信、忠孝”的传统,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作为人们立身的基础。孔孟都主张推己及人,把爱亲推广到爱人。从儒学文化核心中,我们看到的是对人性提出的最高要求,是以文化精神启迪人性、熏陶人性、培养人性,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美德,提倡完美健康的人格,亲和感恩的态度,积极入世的精神,参与社会生活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共同发表《联合宣言》,指出二十一世纪人类要想很好的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当今世界,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现象存在,有的人在金钱面前失去良知,中学生要勇于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守住道德底线,只有普及和复兴传统文化,才能实现建立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二、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涵泳传统文化著作,增加学生的文化涵养
书籍是在文明社会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把人类最珍贵的财富送给了一代又一代。古人云:“读书使人明志。”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部文化著作可能就是影响学生一生的精神财富,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可见一斑。
在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这方面更有取之不尽的经验和传统。由于文化的熏陶,前贤先哲、仁人志士们成就了他们历史上了不起的业绩。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等。他们将自己的脉搏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跳动。
读书的最终目的是熏陶思想、升华人格、点亮人生。当代语文教育呼吁中华民族千年优良传统的回归,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能高度关注文化传统的教育熏陶作用,那么我们的学生就能成为有文化涵养的人,其气质、志趣、修养都会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其言谈举止、立身处世、思维方式都会打上我们民族的文化烙印。新时代呼唤教育工作者以“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⑶的教育理想,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三、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了解古代语言特点,学习古汉语知识
中学文言文的学习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了解古代语言特点,学习古汉语知识。在初高中六年的学习期间,每个学期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篇章,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一方面也是积累一定量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直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对积累这些古汉语知识,帮助更大。古代的秀才举子们在启蒙之后就是从四书五经入手学习儒学经典,进而登堂入室的。宋代的举子流传“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而苏轼的文章写得好,直接就从诸子散文中汲取养料,对语言的运用十分纯熟。我们的学生学习文化经典的目的不是为写古文,而是为了更好地读懂古文。直接学习经典,等于简化了程序,汲取营养更直接。
前已述及,《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都对文化经典的教学问题高度重视,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也力图融合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引导学生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第一、抓住学习兴奋点。“兴趣产生动力”。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语文应是最具活力、最有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品位的学科,要想使语文教学提高效率达到目的,必须让学生想学,乐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
古代学语文不仅有强记,也有孔子与学生各言其志的畅快,更有各种轻松的文字游戏。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激扬文字,常享“语文”的乐趣,常品成功的快乐。
教学中力图使语文动起来、活起来,从历史故事中明理,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震撼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二、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要抓好课堂教学,使四十五分钟成为传统文化学习的主要时间。教材中选了一定篇幅的文化经典课文,如《季氏将伐颛臾》、《齐桓晋文之事》、《庄暴见孟子》、《逍遥游》是我们传递古文化精神的最直接载体;在不少文言文如《赤壁赋》可用以诠释古代文化精神;现代文中的涉及文化经典的课文如《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是介绍古文化代表的难得之例;高三总复习时要集中介绍古文化经典。要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传统文化信息。②从课文内容入手,挖掘整篇课文的文化内涵。③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④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⑤从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力求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陈情表》就让学生了解孝文化的积极意义,并以“行孝要尽早”为话题演讲;教《劝学》就指导学生了解荀子“人性本恶”的重要观点,并与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比较。
著名学者南怀瑾说:“曾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地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与其让他们背诵电视广告词,还不如引导他们去背诵古代文化经典著作。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抓实三分钟口讲训练。课前三分钟口讲训练在我校坚持十多年,已成为我校语文课的一个常规活动,也符合新课程“自主学习”的理念,对锻炼学生的胆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大有裨益。通过坚持课前三分钟口讲训练,学生的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为使三分钟口讲训练活动做得更扎实有效,我们坚持探索,按“两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知识的增长),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一个专题。如结合“文化经典学习”,进行文化经典的片段学习介绍。由学生从文化经典中摘取一个片段讲解、翻译、评述,一天一则,集腋成裘。
第四、营造学习环境。在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人文环境的建设,处处可见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连曲阜大街上的人行护栏也用孔子周游列国的车马造型和“礼、义、廉、耻,忠、孝、信、悌”装饰。在这种人文环境布置,这种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人的思想必然得到浸淫,我们在曲阜的好几家商店门口看见这样的一副对联:“宁可关门停业,不卖假冒伪劣”。
山东曲阜的做法能够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可以影响人,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感受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及教室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在指导学生布置黑板报、学习园地,每日格言时,侧重使用传统文化的材料,经常讲讲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化常识,激发学生兴趣。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文化经典,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学生在校园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开拓学生视野的窗户,是教学内容的补充。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总之,用传统文化点亮学生心灵,用经典名著熏陶学生文化情操,用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力求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及各种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使之成为保护、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者,这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引用文献:
⑴《福建日报》2006年6月10日《中国迎来首个文化遗产日 文化遗产保护怎堪忧》
⑵钱汉东《语文教学要弘扬传统文化》
⑶黄宗羲、黄百家父子编纂《宋元学案》第1册 664页,张载“横渠四句教”
shuxiangxiao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