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电影没看懂,讲的的是什么啊

 ?一个年轻的律师,急切的追求名利,算计一切,内心自私软弱,哪怕别人把他的称呼为“新锐律师”都要改为“著名律师”。在成功的为一个恶棍辩护成功之后,意气风发的要去参加自己的新书发布会,要出名,要挣钱,要上头条,然后这个无人区把他身上的伪装扒的一丝不剩,然后强行把他塑造成一个英雄,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同样也是一个“人”。


  影片从一开始便毫不避讳地向伟大作品致敬:配乐中的小号直往莫里康尼的调调上吹非把你往莱翁内的经典上拉,片头的画外音,刻意营造的粗颗粒质感,加上一路作死的节奏,无不引人联想到《老无所依》和《U形转弯》了——连主角的英文名还埋了个彩蛋:肖恩•潘。宁浩自石头走红起,“抄袭”的鼓噪就不绝于耳。且不说天下类型电影一大抄,宁浩抄成这么多年后,国内也没见几个能“抄”越他的。单就这部的文本来看,致敬和借鉴只是元素层面的,从风格的整一与构架的语境内严谨而言,他已算自成一家。再加上他对镜头叙事的感觉,道理通不通再说,先让你看得通透。
  但《无人区》的体系问题仍然存在。比如说画外音这种技法,现在的电影十次用有八次流于表面,反成叙事障碍,显得你导演不会用画面讲故事。《老无所依》得益于台词自身的干脆冷硬和汤米•李•琼斯的演绎,使之较为得体地烘托起开头的氛围。而本作的画外音,虽然台词不失机巧,但放在本作的故事背景就轻飘了,在全片冷硬生活化的言语氛围这些画外音显得过于文艺腔,徐峥的音色再沉下来,还是幼齿。不仅片头,片中所有徐峥的画外音看似点明题旨,其实都有些冗余。你想表达什么,何必自己说出来,用那部苏联电影的片名来说——让观众《自己去看》。
全片风格大部分比较统一,除了结尾(这个后面说),最有断裂感的地方,就是徐峥策马扬GPS那段。诚然,拍西部片不来个这那还叫西部片?但那一段无论是在影片的情绪节点还是徐峥的角色情绪上,上写意戏都是不合适的。尽管单看确实赏心悦目,但贯通的情节还是被隔断了一下。或许真正享受这种驾驭快感的是宁浩自己吧,在监视器后享受约翰•福特、山姆•派金帕、赛尔乔•莱翁内曾有的快慰。赵葆华的自恋说,用在此处倒是有点合适。
宁浩的戏,剧本都很讲究:大框架上已经说了,语境内严谨,扯淡但不雷人(扯淡和雷人的区别请对比《黄金大劫案》和《厨子、戏子、痞子》);对白更是他的精华,无水词,不是推进便是包袱。这一部也是如此,因为不走喜剧路子,台词风格由幽默向黑色幽默偏转,更因大量西北背景的角色而强化了台词的凌厉感,比如多布杰演的老大,话不多,但步步逼人。
不过,《无人区》暴露了宁浩电影剧本的痛脚:因为之前两部都是闹剧,所以写单面而极致的角色,他很擅长;但转到这部戏中,表现复杂个性角色,特别是徐峥演的潘肖还是个发展型角色,他就力不从心了。开篇的贱精、不作死就不会死,人物偏喜剧中的反派。没有问题,美国电影中也常见这类对自己充满自信卖弄精英刻薄幽默感的律师,初期逗逗乐可以强化反差。可徐峥的表演风格也好,潘肖的角色塑造也好,在影片进入后半段时,仍然按捺不住扑面而来的喜感(不是黑色的),这就有问题了。如果一黑到底,那么徐峥的角色早该在崩溃中变得为了求生而疯狂。不过,宁浩选择了人性善(或者说是替他选择了?这个后面讲。),那么这就有个关键问题:潘肖从一个自私自利的黑心律师,变成可以为他人献出生命的英雄,这个转变是怎么形成的?潘肖和老大的对话中,潘肖一直强调自己和对方不一样,对方是动物,自己是人。然而从片中来看,他之前的行为动机基本都是为了自己,某种意义上潘肖和老大的区别只在于残忍程度以及潘肖对双方社会阶层与品位的认可而已,绝不是道德层面的两分。如果说他在老大面前替妓女说话,还有前面车中对话和黄渤手下逃生的同病相怜,那他舍生取义就拔高得过分了,上一秒还是杰弗里陛下,下一秒就成了小恶魔,这可能吗?
人性,平时被包裹的自己都不知道的人性。因为遇见某些事情而被层层揭开,从一开始想要毁尸灭迹的丑陋,到最终他笑着让她滚的时候,就是个英雄。这片子讲的未必是男女主角这两个人,而是我们所有人纸包纸裹着的人性,被血淋淋的撕开摊在我们面前。这种题材感觉英国佬拍的挺多,而无人区无疑是国内同类电影的翘楚,实在牛掰。
讲了一个挺复杂的故事。大概是有人盗猎,被抓,然后找律师打官司。然后律师打赢官司,回程的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救了一个小姐,与盗猎团伙两人、两名大货车司机,开黑店的休息站父子俩,准备销赃的两名商人同归於尽。后来小姐从良,当了幼师
无人区的外衣是西部片、公路片,透漏着狂野血腥,但它不是《西风烈》式的动作片;无人区的主演是徐峥,配角有黄渤,但它更不是一部喜剧片